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教育部2021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截至2024年底,已有244个县(市、区)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在体制机制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探索,但也有不少区域推进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为全面把握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持续两年组织专家团队相继深入15个省30余个县(市、区)展开实地调研,了解各地优质均衡推进工作进展、特色亮点、成效举措、问题困惑。
本期,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相关领导和专家指导下,特邀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全面总结各地的机制创新成果,并选取海南、新疆克拉玛依、浙江杭州萧山区、广西龙胜县、湖南长沙芙蓉区等通过评估认定的区域进行深度报道,以期为各地创建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罗 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高淑英,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教改实验部副主任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2035年绝大多数县(市、区)域实现优质均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些战略部署和政策要求为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政策文件全面部署和阐明了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要求,各地需结合区域实际,构建系统化工作机制。未来10年,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将从破冰突围、局部探索转向全面推进、全域实现的新阶段,这亟须发挥政府统筹枢纽作用,制定系统的政策制度、科学的推进方式和完善的推进机制,最终实现全面优质均衡发展的系统跃升。机制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构性关系与动态运行方式,通过规则制度设计达成目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是政府为缩小教育差距、提升教育质量而构建的制度化行动框架和工作运行方式。其价值在于系统整合,通过系统性、结构化的制度设计,将公平与质量转化为持续性的治理行动,促进质量全面提升。
教育部2021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以来,到2024年底已有24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近两年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团队,连续深入15个省30余个县(市、区)实地调研指导,通过座谈交流、听取介绍、考察学校、现场听课、访谈局长校长教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工作进展、特色亮点、成效举措、问题困惑。本文基于上述调研,重点探讨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地方各级政府聚焦四大基本任务(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建设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五方面重点工作(科学规划建设学校、健全均衡发展工作机制、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学生教育关爱),结合区域实际,研究确定创建工作目标,科学规划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有计划地引导资源精准投入,重点帮扶薄弱县和学校提升质量。
例如:上海市坚持市级统筹,指导各区编制实施学校基本建设五年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力统筹、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原则,全面推进创建工作。2024年底,上海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
山东威海将创建工作连续纳入三个“五年规划”,确定“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形成“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协同、区市主体”的工作体系,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实现“一县一策”编制时间表、路线图及月调度、季通报机制。2024年,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县域优质均衡发展。
在创建工作中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压实省、市、县三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省级统筹、市级指导、县级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主体责任,跨部门协同,破除资金、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政策壁垒,从“单点发力”到“系统治理”,实现资源全域统筹,合力破解重点难点,形成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例如:江西省将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纳入省“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的重要内容,成立全省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领导小组,统筹教育、宣传、财政、交通、民政等10个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发力,形成政策合力。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成立区党政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21个相关部门及7个乡镇(街道)协同推进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规划、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22次会议专题研究破解难题,形成上下齐心、强力推动的良好局面,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实现创建目标。2024年,克拉玛依市成为全自治区首个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
各地坚持扩优提质、激活可持续发展动力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性、可及性、均衡性的重要保障。各地通过学校建设标准化、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通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通过师资配置均衡化,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师资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完善集团化办学与学区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资源共享、管理协同,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例如:浙江省深化教育“山海协作”,助力山区海岛县实现教育的共同富裕。2021年印发《关于促进山区26县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山区海岛县教育政策保障,省内发达地区通过提供援助资金、建学校、添设备、派教师等形式,帮助相对薄弱的山区海岛县加快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有效推动了浙江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已有42个县(市、区)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总数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7.2%。
陕西汉中坚持城乡协同、一体共进,实施“高原+高峰”战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整合小、散、弱学校,以“名校+薄弱校”“城区校+乡村校”的方式组建208个教育集团,3年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6798人,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上述机制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资源配置从“静态切割”转向“动态适配”,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与群体差距。
教师强,则教育强。师资培养与激励发展机制是一个全链条闭环系统,其关键在于实现师资统筹配置与制度化流动,系统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发展体系。各地通过建立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提高师范院校专业培养质量;通过优化准入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基础教育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把严把准入口关;通过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如“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招聘计划”及交流机制,选配优秀教师支援农村薄弱学校;通过建立教师持续发展机制,分层分类、靶向精准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通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发展,健全教师职业荣誉、专业成长、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绩效工资和关心爱护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例如:福建厦门市湖里区全面落实“县管校聘”,着力实施“强师优教行动”。以“先锋者计划”培育名优校长;以“成长者计划”培育名优教师,搭建教师阶梯式发展路径;以“引领者计划”培育名导师,选聘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多维度释放班主任队伍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是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核心目标。各地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注重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通过重构学校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形成民主协商共治的学校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实践操作体系,形成学校共同愿景,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立课程教学改革机制,落实“五育并举”,科学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变革教学方式,持续开展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通过构建评价改革机制,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引导、诊断、改进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例如: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0%。龙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过程,将体现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融入思政课,并在五个学区实施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六统一”,构建了良性教育生态。
教研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专业力量。各地通过建立区域教研协同机制,完善四级教研体系,形成高效运行的教研工作机制;通过教研共同体机制,建立城乡、学校间的教研联盟、协作体、教研共同体,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跨区域、跨校共享与辐射;通过开展主题化、项目化教研,聚焦教学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性、深层次的主题化教研与教学实践;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精准教研机制,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提供精准指导;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建立“教学诊断-数据分析-教研支持-教学改进-实践检验”的循环机制;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省级数字化平台,开展深度教学研究,打破资源壁垒,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解决农村薄弱学校资源匮乏问题,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例如:广西南宁市兴宁区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构建纵向贯通的城区、学区、学校三级教研体系和横向联动的“大教研”工作格局。打破层级壁垒与区域界限,创建“教-研-训-赛-展”五维联动机制,搭建“教改领航、教师培训、教研赋能、教学比武”四位一体的研训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育人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在优质均衡创建中,特殊群体保障与关怀机制是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各地通过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区域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台账,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动态追踪,及时帮助困难学生;通过“零拒绝”入学与灵活安置机制,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入学;通过个性化教育与支持机制,为残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与资源,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通过心理健康与情感关怀机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支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残疾学生自我认同等问题;通过多维度资助与福利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多途径关爱特殊群体学生;通过跨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联动机制,确保特殊群体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例如: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出台《芙蓉区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芙蓉区融合教育发展提升实施方案》《芙蓉区对未入学残疾少儿实行“送教上门”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普特融合学校、学生安置、教师发展等工作规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和教育、财政、人社、编办、卫健、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特殊教育工作专班,每学期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发布工作简报,实现信息互通、友好联动,确保普特融合学校整体规划建设、学生入学安置、教师培训与发展等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社会协同与监测评估机制是实现目标与质量跃升的关键保障。各地通过构建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促进社会力量融入、引导专业机构赋能,形成文化资源共享的良好生态。通过完善监测评估机制,构建多层级督导评估体系。很多地区以国家监测评估导向为基准,在省级评估中体现区域特色,县级建立常态化数据监测库并科学应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范办学;通过评估反馈改进机制,以评促建,在督导评估中引导区域学校发展,将优质均衡发展愿景转化为学生实际成长和获得感。
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在国家评估指标基础上,增设集团化办学成效、智慧教育覆盖率、学校文化建设、学生体质健康4项特色指标,形成“32+4”评估体系。自主研发建设“天心智慧教育督导平台”,依托省级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生均公用经费、师资学历、功能室配置等30项指标,实施动态预警。建立“政府督学顾问-机关联点督学-责任督学-学校督导室”四级督学网络和“标准自检-问题自纠-成效自评”内控体系,推动学校由“被动迎检”转向“主动创优”。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未来10年义务教育工作重心,破解创建过程中的深层问题和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科学的制度机制体系,推动发展模式从“硬件均衡”走向“质量跃升”,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人才根基。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