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近年来,国家就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各地在加快普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但部分地区普通高中的区域失衡现象也进一步凸显,在一些公办民办超级高中迅速崛起的同时,这些地区的传统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遭遇发展困境。与以往相比,很多县中教学质量大幅下降、优质生源和教师大量流失、基础条件多年得不到改善,很多地市出现了仅在市区有几所优质高中,而这几所高中几乎虹吸了当地所有优质生源和教师的现象。为此,湖北省武汉市在深刻分析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尤其是县中发展的“区域均衡”,以此稳定和引领市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保障区域教育改革取得实效。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龙头,既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终端,也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的预备,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正处于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经越来越大量地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承担,新型的、高技术水准要求的职业不断出现,且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自身的学术知识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的工作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当今和未来,不管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高中及以上阶段的学术知识和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基本条件或者最低需求。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在人才,基于此,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和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国的普通高中阶段,县中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总数占一半以上。对于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来说,一所好的县中能够支持和稳定区域的几所优质初中,而每所优质初中又可以支持和稳定几所优质小学,再通过科学均衡的规划布局,就会使整个县域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有保障、教师有干劲、家长有信心,稳定和引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而一旦县中发展进入困境,其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多数家庭将子女教育看得无比重要,从教育的直接影响来说,如果县中教育质量薄弱,那么初中阶段就会因为出口的导向性作用,生源开始外流,向优质高中所在地流动和聚集;由于义务教育采取对口直升政策,小学生源又会向优质初中校的对口小学流动和聚集。生源的流动带动劳动力的流动,很多家庭为了让子女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从子女小学甚至学前就走出县域。因此,优质生源流动的背后是支撑生源的优质劳动力家庭的大规模流动,进而导致县域大量有效劳动年龄的人口流失,异化该区域的人口结构,大幅降低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而发展的落后又导致教育缺少支撑,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基于此,县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县中的问题是事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事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问题,是事关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问题。所以,抓住县中这个基础教育阶段的“龙头”,实施县中提升计划,进而实现县中的“区域均衡”,是地方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扩大县城办学资源,聚焦县中办学水平整体提升;202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为推动县中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
从《纲要》来看,县中振兴是目标,对优质生源和教师的保护是根本,条件改善和资源投入是保障。县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农村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实现县中振兴,从国家和省的角度,重点在于推进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人口变化提前布局规划高中教育发展,加快缩小县中与城区高中的办学差距。
二是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完善教师资源统筹调配、培养培训、激励奖励、福利待遇等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严禁恶意从县中抢挖教师、校长。
三是激发县中办学活力。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县中创新办学模式和育人机制。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的招生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
四是提升县中育人质量。借助教研指导、数字化手段,提高县中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
但是,确保好的教育政策真正落地还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因为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诉求往往不一致,推动政策落地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法,还要克服一些现实矛盾。例如:防止优质生源的流动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在迁入地入学的政策要求之间的矛盾,防止优质师资的流动和法律对于劳动者辞职再就业公民权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资金投入、硬件条件改善的要求和薄弱县域主要靠转移支付的县级财政现状的矛盾,等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法,以此保证将《纲要》的要求落在实处,切实产生效果。
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将高中教育作为重点保障领域,积极统筹各类资金,支持改扩建校舍、优化校舍功能、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省财政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83亿元用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同时实施“县县有优质高中”等重要民生工程,不断扩大高中学位供给,支持全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省建设战略部署,武汉市坚持全市一盘棋,“同市同政”,以市域统筹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领航学校特色学校培育、高效课堂建设“三大工程”。武汉市现有远城区(县域)高中36所(占全市高中的32.4%),在校生6.68万人(占全市高中生的40.7%)。近年来,武汉市基本形成了市域普通高中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远城区(县域),每个城区的高中,从领航校到中坚校再到兜底校,在升学质量、内涵特色、硬件条件、资金保障等方面虽然有量的差异,但没有质的、层级和量级的差距,均处于“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状态,全市高中“区域均衡”的整体态势初显,进而带动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由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基本均衡向以现代化为特征的优质均衡发展迈进。
统筹协调,同市同规
武汉市按照“规模调适、差距调小、结构调优、质量调高”的原则,统筹规划远城区普通高中建设与发展。科学合理地做好多样化发展规划,分类统筹布局远城区特色学校,打造了一批精品特色高中。推进远城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市内包括远城区在内的15个行政区每个区都有“家门口的领航高中”。2025年,武汉市还将新增普通高中学位约1.1万个,其中优质高中学位占七成以上,以满足市民对“上好高中”的需求。
均衡资源,同市同标
武汉市按照教育资源“分布更合理、使用更有效、群众更满意”的工作思路,优化整合全市城乡资源配置。2023年,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试行)》,武汉市遵循统一标准,支持远城区普通高中基本建设,使市域所有高中学校的建设用地、学校建筑及各类校舍用房等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加大对远城区高中学校条件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基本实现全市城乡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办学条件改善等“同城同标”。
规范招生,同市同招
武汉全市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入学招生工作,实行划片对口、免试就近入学,用制度和纪律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跨区域招生,实行“公民同招”“超额摇号”,禁止“掐尖”抢夺生源,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防止远城区优质生源外流。采取城区内紧密型学区建设、城乡间优质学校与所有乡村学校结对、中心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在新城区人口和产业“双集中”区域集团化办学三种方式,全方位推进教育联合体建设,持续扩大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普通高中招生多年来一直坚持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分开划线和录取,严禁中心城区普通高中擅自扩大范围招收远城区生源,远城区相互之间也不跨区招生。落实优质高中合适比例的分配指标均衡到校政策,既保证公平又保持适当的层次,形成有序竞争,促进不同水平学校共同进步。
稳定队伍,同市同酬
湖北省出台《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意见》,推进高中和义务教育两个阶段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体建设,完善教师交流补助、职称倾斜、绩效激励、住房保障四类“政策工具包”,落实跨区域交流教师的生活、交通等补助,高级岗位设置适当向县域高中和共同体优质学校倾斜。武汉市坚持落实远城区普通高中师资在核编、补充、培训、奖励、待遇等方面“同城化政策”。坚持通过专项招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费师范生等渠道补充远城区普通高中教师。
紧盯质量,同市同质
武汉市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心,努力探索和形成具有鲜明远城区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坚持市域统筹,以全市19所省级特色高中、18所市级领航高中为核心校,组织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指导型共同体,对远城区高中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方面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
政策重在落实。近年来,武汉市在普通高中“区域均衡”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学段人口达峰造成的高中学位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发展乏力、城市新发展区域学校基础薄弱等问题。未来,我们将结合本市实际,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的高中多样化发展路径,进一步以高中的“区域均衡”引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