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培育文化自信:立足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全学科阅读教育创新实践
最新动态
培育文化自信:立足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全学科阅读教育创新实践
2024-05-2410

转自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yMjcxMQ==&mid=2649519909&idx=1&sn=d4dfa64ffce8e0c56d29e227d8237fe0



本文共8207字,阅读约需14分


方晓波,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高级教师,博士





全学科阅读教育是一种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力图通过在教学中植入阅读教育要素,形成以文化自信培育为旨归、以全学科课堂阅读教育为途径、以智能化阅读平台为载体的育人样本。其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完善国际阅读与文化教育改革理论,夯实和发展阅读与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促进和推动阅读与文化教育区域联动。其推广价值在于,创新阅读教学方式解决改革难题,遵循以读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传播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早在2017年,广州市中小学全学科智慧阅读项目组就已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中与港澳地区有天然亲缘关系的资源,组织开展阅读教育活动,进而提升湾区尤其是港澳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并开始较大规模推广应用。“培育文化自信:立足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全学科阅读教育”(以下简称“全学科阅读项目”)是回应新时代“文化育新人”重大课题,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诉求,彰显“一国两制”优越性的教育创新实践。



全学科阅读培育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创新实践概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全学科阅读项目回应了全民阅读进校园及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利用信息化阅读管理平台,用阅读教育大数据推动课堂教育数字化转型,力求以阅读教育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全学科教学整体育人实效,形成以文化自信培育为旨归、以全学科课堂阅读教育为途径、以智能化阅读平台为载体的育人广州样本和湾区行动。


1

全学科阅读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普遍价值



全学科阅读项目所称“全学科”是在阅读培育文化自信语境下,专指学科范围是覆盖1~9年级所有学科和跨学科。该项目的“阅读教育”是指以培育文化自信为目标,通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阅读教育以全学科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阅读方式辅之。全学科阅读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普遍价值在于:以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阅读“课外经典”拓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全学科阅读教育强调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教学视为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兴趣的重要路径。全学科阅读项目将阅读融入全学科课堂教学,尤其是将课内外阅读融入全学科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借助课外阅读和素材供给的形式,统领课外阅读涉及的文化要素,让学生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对民俗文化、传统技术文化、地域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全学科阅读教育强调要发挥学科育人的发展性功能,将育人实效视为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内化的重要目标。“发展性是学科育人的质的规定性”,这意味着促进学生发展,是学科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全学科阅读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支柱。文化自信培育不是语文或思政等单学科的事,而是贯穿在全学科、跨学科中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促进学生在文化感知和内化方面不断发展的教育手段。


2

全学科阅读培育湾区学生文化自信的独特价值



全学科阅读项目立足广州10余载,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在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与普遍意义上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因地域、历史、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上具有特殊意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多种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方文化,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在湾区同脉同源、影响深远。这些文化充分体现在各种书籍中,适合通过阅读培育文化自信。二是湾区有着长期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尤其在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港澳长期稳定及大湾区融合发展下,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取得“文化育新人”实效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因港澳地区特殊的社会制度,从社会层面切入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一定难度,从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突破,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路径。


该项目采取“以读培德、以文化人”实施思路,在大湾区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57所学校开展有效的实践与创新。联合香港汉鼎书院和澳门培道中学、澳门培正中学等学校开展了系列阅读教育活动,有效提升粤港澳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全学科阅读培育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创新实践的主要经验



①构建全学科阅读教育融入教学培育文化自信的“学理主张”


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全学科阅读项目提出“文本阅读双加工培育文化自信理论”,研究文本阅读培育文化自信情境模型,初步厘清焦点阅读、连贯阅读两种阅读加工方式的培育心理机制。阅读双加工应用于培育文化自信学说是“阅读双加工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该理论体系在这一项目近十年育人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其主要内容是,文本阅读培育文化自信在心理发展规律上存在两种加工过程与机制,双机制有机统一于阅读教育之中,且其作用依据文本与任务有所侧重:一是任务型焦点阅读文化培育加工机制主要在于强化阅读者主体文化价值观,是“培养”文化价值认同的定位培养过程;二是非任务型连贯阅读文化培育加工机制主要在于拓展阅读者主体文化感知域,是“蕴育”文化兴趣拓展的生发积累过程。“培养”和“蕴育”的过程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上遵循两大学习机制及三大阅读教育范式:一是焦点阅读统领下的文化自信培育在学生文化价值认同培养上,要充分应用教材经典阅读(分学科教材阅读)与主题综合阅读(多学科主题阅读)教学范式;二是连贯阅读统领下的文化自信培育在学生文化感知蕴育上,要充分应用自由泛在阅读(非学科教材阅读)范式。


②研发培育文化自信的全学科阅读教育的塔状“实践模型”


首先,耸立的塔尖(实践理念)——提出以培育文化自信为目标的“平台、图书、阅读、教学”核心要素关联互动观念。优化“人—书—网”融合阅读大数据的管理及使用(见图1),形成平台、图书、阅读、教学的大湾区培育文化自信实践互动链,提高培育文化自信的数字化服务。成果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起学生成长阅读平台,融合全市的公立图书馆、校园图书馆的阅读资源,为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引服务。


图1,“人—书—网”融合示意图


其次,承接的塔身(实践方式)——提出以“素材供给多维呈现、感知积累深度体验、主体反思逐步内化、思维提升创新转化”为进阶式教学策略的教学三范式与六环节教学结构(见图2)。“文本阅读双加工培育文化自信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多样的阅读材料保障学生自由阅读,注重精细的阅读过程保障学生主体的感知体验、反思内化,促进精读、研读。依据教学设计及过程,提出进阶式教学策略,为教学三范式和六环节螺旋上升教学结构提供支撑。


图2,六环节教学结构


再次,稳固的塔基(实践机制)——提出以“读教互辅、读学相成、读评共融、读研同进”为路径的读—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机制。该机制从一体化角度出发保障了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落地(见图3)。


图3,全学科阅读教育实践模型图


③创新全国阅读管理与教育的“资源集成”


一是参与建设广州国家实验室。用核磁共振等技术积累阅读大数据,发现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阅读神经机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是用新技术开发管理平台培育文化自信。运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中小学智慧阅读平台(含管理平台、门户网站和智慧阅读相关小程序)”(见图4)。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15)鉴定后认为“中小学阅读平台建立了图书适读性评价模型”。


图4,中小学生阅读管理平台结构及界面展示


该系统在培育文化自信上有三大功能。其一,导读,引导学生选择文化自信类书籍并收集阅读信息。系统可以对学生个人信息与文化自信的阅读要求进行智能化拟合,自动呈现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推介“四个适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水平、兴趣需要、党和国家对学生发展期待)的文化自信类图书供学生选择,并记录学生阅读信息(时间、字数、图书类型等),构成阅读数据库。其二,管理,指导学校文化自信阅读工作。教师、家长与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都可以通过系统了解、督促、指导班级、学校和区域学生的阅读情况,实现对学生阅读的“可知、可导、可管”。其三,测评,监测学生阅读素养水平。系统由指向文化自信的学生阅读数据库和阅读素养评价体系组成。


三是研发“中小学生阅读优秀图书索引”(SRBI)、“中小学全学科培育文化自信核心阅读书目”(CRCWS)及出版“中小学文化自信主题”系列读本。从国内近年出版的200多万种儿童青少年阅读图书中,筛选约15万种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书目,编制“中小学生阅读优秀图书索引”(CSBI)。借助智能阅读平台,对应新课标,分年级、学科、单元筛选一套与全学段中小学教材相匹配的文化自信核心书目。每个单元对应3本核心书目以配合辅助六环节教学结构。汇集并出版36种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读本,冠以具有广州文化象征意义的“文溪雅荷”标识,送到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的书店、图书馆等场所,在湾区中小学生中形成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④助推“大数据”及其数据驱动的阅读教育


一是阅读数据提升学生及学校阅读热情。智慧阅读平台积累了大量学生阅读数据,为学校开展阅读活动、设置激励机制提供了准确数据和有力支撑。二是阅读数据支持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智慧阅读进课堂实验体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不仅将阅读有效植入课堂教学,还以数据量的形式反映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



全学科阅读培育湾区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


全学科阅读项目以全学科阅读为着力点,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育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取得了一定成效。项目成果在丰富、完善和发展阅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关理论上具有创新价值。


1

丰富和完善国际阅读与文化教育改革理论



21世纪初至今,各国各地区逐步加强对阅读教育的重视,强调阅读素养的提升是对社会的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满足,尤其强调学校应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获取知识,理解并运用书目用语的能力,并通过强化阅读教育理念,推动国家立法,以及各种改革计划来推动阅读教育。


一是融入脑科学理论,形成阅读与文化教育新理念。大部分的课程改革都是以提升阅读素养为核心开展的,如美国、中国香港,都提出“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理念,旨在强调学习的中心应是阅读,课改的核心即是阅读这一思想。该项目在提升阅读素养的基础上,将文本阅读双加工心理机制运用到文化自信培育中,使阅读培育文化自信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


二是实施全科阅读教育,建立课堂教学新模式。目前,各国围绕阅读开展的教学改革计划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其一分科呈现,即各学科分别制定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其二全科呈现,即通过制订跨学科阅读的方式来推动教学改革,并规定具体的阅读素养目标。国外常见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有四种:帕林萨和布朗的互惠教学模式、普雷斯利的互动策略教学模式、格里思的概念导向阅读教学模式、麦克纳马拉的主动阅读与思考的交互策略训练模式。借鉴相关教学模式,该项目基于阅读双加工应用于培育文化自信理论,提出“三范式六环节”教学模式。


三是保持课堂教学常态,打造阅读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新样态。国内外阅读教育改革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即从学科体系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向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个性化因材施教模式转变,走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改革上,最具代表性的有上海静安区的“茶馆式”教学、芬兰的现象式教学、跨学科统整式阅读、翻转课堂、专题研习加阅读式等。该项目则努力保持课堂教学原生性,为教师和学生“减负”,有效将阅读和文化自信培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夯实和发展阅读与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全学科阅读项目建立了阅读培育文化自信的内容体系,理顺了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阅读与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


在人文、艺术阅读教育上,该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内容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于科学与科技阅读尤为关注,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内容体系,其中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的阅读与文化教育是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读性强、直观体验强的表现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科技文化,进而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使其认识到科技有力量。文化自信包含学生对科技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科技文化创造充满自豪,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包含两轴:一是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如四大发明和儒释道思想、传统医药等;二是当代科技文化,如航空航天科技等。探索精神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自然事物的某些规律、联系、属性等的心理倾向,包含四维:悦纳新知、探寻未知、保有好奇和探究规律。具体表现为:悦纳新知,通过阅读《科普阅读与实践读本》等书目,带领学生进行科技文化探究活动;探寻未知,以《野鸟观察指南》等阅读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然观察类户外拓展活动;保有好奇以“阳光评价”理科系列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学科相关科技文化;探究规律,通过阅读科技实践类书目,开展科创实验、直观体验科技文化。


3

促进和推动阅读与文化教育区域联动



基于文化同源的历史因素,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阅读与文化教育成为可能,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


从历史文化生成的逻辑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发展丰富的责任。首先,以历史为根基的文化同源为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文化同源入手,回溯中华民族历史,为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深厚根基。其次,以当代现实为基点的文化同源为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创新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地区还融会了英美等西方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最后,以民族复兴为指向的文化同源为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凝聚纽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依靠一代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学生来实现,对于多元文化交织的湾区而言,民族复兴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指明了方向。


粤港澳地区本是文化同源同脉,但港澳地区学生尤其是香港地区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当代科技文化认同感不够。为此,该项目通过开展《港珠澳大桥》亲子同看活动,在港澳地区青少年及其家庭中掀起观看热潮,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现代科技力量的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认同感,活动观看人次累计达65万。该影片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等5个国家级奖项,展现了一个个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精彩故事,将桥梁作为国力的符号标志,彰显了中国现代科技水平。



全学科阅读培育湾区学生文化自信的推广价值


全学科阅读项目以育人为导向,注重解决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其他地区开展教学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1

课程教学改革:用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来解决改革难题



开展基于阅读的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破解在中小学生中培育文化自信的难题,具体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课堂教学实践如何开展的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是亟须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中,我们强调从小学阶段开始入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阅读及体验、研学等相关活动,培育学生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进而培养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升的问题。以往课堂教学普遍不重视阅读效用,尤其不重视阅读的直接文化培育功能。在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通过引导中小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文精神。


三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加强的问题。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课堂阅读教育中思想教育效果的有效管理、引导和评价的机制。对此,全学科阅读项目整合各方资源,建构了“智慧阅读”模式。


“智慧阅读”是基于平台管理的智慧型成长阅读,有四层基本内涵。第一,思想性阅读。基于“人书网融合体系”的阅读,着眼于湾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家国情怀陶冶,是一种“可知、可管、可导”的阅读。第二,科学性阅读。基于脑科学的阅读教育,为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时期使用的阅读神经机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资源类阅读。阅读有智慧的资源,涵盖全学科和全领域。第四,智慧型阅读。阅读者能根据自身需求等,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阅读者在阅读中创造智慧,并基于这种智慧来完成自我塑造,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型成长。


四是培育文化自信的课堂教学研究如何突破的问题。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基于智慧阅读平台,以教研为引领,以三种基本范式和螺旋上升的六环节课堂教学闭环结构为推进路径,提供约15万种的阅读书目资源,产生了以广州为重点,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大范围持续研究、应用和实践,辐射全国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


2

整体育人实践:用坚持以读育人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全学科阅读教育在实现教育目的上能够发挥独特价值,主要源于全学科阅读教育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个性化的特点。


首先,以开放的阅读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据调查,尽管学生、教师和家长很重视阅读,但仍存在学生阅读时间不够、阅读书目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对学生阅读指导不够等问题。书目是阅读的载体,因而以精选海量书目为突破口,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并且以开放和公益为特征,支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以多元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多维发展提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由纸质转向电子、由书刊转向网络、由整本书转向碎片化等。对新时代学生而言,他们既要掌握现代阅读技术,也要传承符合身心发育的传统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对学生整体素养提出了挑战,以深度阅读为特征的教材阅读、整本书阅读、经典阅读等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以浅阅读为特征的搜索式、标题式、跳跃式等浏览阅读有利于学生信息捕捉、利用碎片时间。新时代背景下,全学科阅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学生多种阅读需求。


最后,以个性的书目推荐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选择。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大数据算法,根据学生阅读笔记、书目清单、测评报告等数据,向学生个性化推荐书目,满足学生自由发展。


3

教育数字化转型:用数字化技术来赋能传播效率



创建的智能化阅读管理平台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使阅读与文化教育的受益面快速扩大。这得益于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阅读管理平台在提升传播效率方面的三大特征。


一是智能化阅读管理平台能够统一指导参与学生。学校只要申请参与该项目,平台就会为每位学生分配账号。学生使用账号登录平台,就能够记录他们的阅读数据。这种集中式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统一发布阅读活动、快速收集阅读数据、高效了解阅读情况。管理者可以从后台看到全市、各区、各校、各年级、各班和各位同学的阅读情况,学生、教师、学校也能查看相应权限的数据。


二是智能化阅读管理平台能够便捷供给阅读资源。平台配备网页、App、小程序等客户端,学生只要用电脑或手机登录平台,即可搜索和获得想要阅读的书目。平台还会根据学生阅读数据,个性化推荐书目。规避了学生在网上或书店盲目寻找图书的烦恼,或遭遇内容不良图书的风险。


三是智能化阅读管理平台能够广泛调动阅读热情。平台采用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阅读“转述”形式,吸引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转述”指面对特定对象,将文化自信这一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乐于接受并理解。如平台通过发布“穗澳同读”等活动,通过身边常见的食物、建筑等具有人文特色的物品,在阅读中共同感知岭南文化。由于平台注册人数达到百万,这种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阅读活动,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到使用平台的学生。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