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小学跨界学习研究所所长
石春红,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
“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是一项关切“跨界学习与大成教育”主题的项目成果,也是一项旨在“通过跨界学习,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进行路径探索的有效实践。为进一步扩大成果效应,成果推广组以江苏省小学跨界学习研究所为核心,探索了“系统迭放·美美与共”的推广模式,通过内核再长、平台共建、内容定制、种子连锁、重新出发等路径,充分释放了成果的向心力、共生力、转化力等,有力推动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的转化与重构。
多年来,我们一直传承“大成”传统文化,倡导“完整育人,成己成人”的“大成教育”。通过20年的探索,“跨界学习,奠基大成——小学育人路径探索20年”项目2018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随后成立了江苏省小学跨界学习研究所(江苏省教育厅颁)。
目前,成果受到了同行的极大认同,已覆盖了国内20多个省市,全国小学跨界学习研究联盟业已形成。成果领衔人朱爱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表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在深入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我们逐步加深了对成果推广运用的认识,并探索形成了成果推广的基本思路和有效路径。
内核聚焦:让成果获得原初理解
本成果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聚焦成果内核,可形成对于教育原点问题即“如何完整育人”的认知和理解。本成果历经20年的艰难探索,从“语文+”到“学科+”,再到“跨界整合”及至“跨界学习”,从“大成语文”到“大成教育”,走出了一条“通过跨界学习,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的育人路径。
成果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从跨越学科、时空、角色、技术等方面研制了一套跨界学习指南,探索了内容融通、活动统整、物型重构、换位体验、联通生活等五类实施策略,研创了12门“学科+”教学思维载体样式,研发了60组跨界整合校本微课程群(校本、师本、生本、家本)等课程载体范式,创设了100多个“大成小秀”活动平台,并建立了关注兴趣值、方法值、意义值的跨界学习评价体系。
同时,成果通过跨界整合融通,破解学科壁垒,助推了师生“系统性思维—结构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有效形成,促使儿童学习真正成为领域互通、体验完整且创生频发的学习,促进了儿童完整生长。
内核再长:让成果增强向心引力
本成果始终没有滞留延宕于原有成果内核的外延,而是采用着让内核不断破壁、不断进阶、不断新生的保鲜模式,形成成果源源不断的向心力。
至今,成果的内核“跨界学习”已实现了三次进阶,分别是跨界学习1.0版——学科+;跨界学习2.0版——跨界整合微课程;跨界学习3.0版——全景学习。我们发现,当我们的成果外延不断向外伸展的时候,实质反映的是成果内核的强大的向心力和绽放力。比如,最近大家正聚焦教育热点“双减”,我们对此进行了反思:这是国家对孩子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实现完整生长权利的重大要求,是对完整育人的回归。然而“双减”的背后要求的是“多增”,即在“课后服务时段”必须至少增加“生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而要实现“延时美好”,毫无疑问,“跨界学习”不可或缺。于是,我们进行了课后服务“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其中“全景整合课程——本草小学园里有学问”的研发与实施,获得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认同,跨界学习因此实现了价值再生长。
用1+n的结构共建“物化平台”提升服务力
江苏省教育厅为推广本成果,成立以成果领衔人朱爱华为所长的“江苏省小学跨界学习研究所”。为放大成果效应,我们以研究所为依托,以江苏省名校长(朱爱华)工作室成员学校为种子单位,以创建“云教研”大数据平台为契机,成立了立体多维的成果推广共同体。我们充分考虑各地教育的不均衡性,力求均衡遴选,适度倾斜。形成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扶持一所学校,继而带动周边n个学校,从而影响n个区域的(1+N)的研修推广架构(见图1)。具体确立了重点推广范围为南通市各县区每地5所小学;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学校60所,省内外其他共同体学校20所。2021年“全国小学跨界学习研究联盟”成立,至此,一个110多个成员单位的全国联盟共同体的“物化平台”已形成。在这个平台,大家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共生共长。
图1,朱爱华名校长工作室研修推广架构
用目标定位凝聚“思想平台”提升思想力
在推广中,我们着力关注成员单位项目目标的思想达成度,具体如下。
一方面,关注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初期,通过全国小学跨界学习实验学校申报制度所产生的省内外80多所学校短期跟岗国家成果一等奖项目,我们提出要增强目标设计的科学导向性。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心得发表会、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各自形成了长期发展的方向目标,我们提出要提高自身拟研究项目各阶段目标的相对精准性。
另一方面,关注基础性工作和引领性项目。以推广成果中“学科+”课堂为抓手,以课程创新建设、师资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努力以推广跨界学习成果为基础,形成联盟共同体的基础性工作形态。
同时我们进一步以点带面,带领大家从一个学科逐步覆盖所有学科,让育人价值得到真正认同;协同探路,所有学科整体联动,让育人价值得到深度认同;聚力辐射,构建项目共同体,让育人价值广泛认同。由此形成各自的引领性项目。
就这样,通过目标定位、思想转化,联盟共同体实现了三大成长,即教师由实践性到理论性的成长;团队由自我实践型团队向共享研究性团队的成长;各成员单位师生由技能性训练、功利性生长转为思想性运用、功夫性成长转变,并结出了喜人硕果。
“内容定制”促导向
其一,坚持聚焦一线,构建课程菜单目录。在学习、借鉴、整合相关课程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将获奖成果、江苏省前瞻性项目“小学主题整合课程实践研究”、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家校共育e平台建设”等包含的“学科+”课堂,以及校本、师本、生本、家本课程作为推广的重要内容,努力把已有的经验理解转为循序渐进的学习序列课程。
其二,坚持量身定制,保障项目研发质量。从共同体学校现状深处和教学现场出发,开展实地诊断测评,找准教育教学突出问题,明确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定制出个体培训需求“菜单”。通过“线上每周一磨;线下每月一研;公益每季一展”方式分层、分类、分科建设递进式、系统化的培训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订单式”研讨,创生了课程和课堂两方面的运行特色,推动项目培训走向纵深。
其三,坚持专业引领,创新课程研发的样式。延请专家指导,根根各项目学校特色,对具有项目个性的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家本课程的深度研究,形成各项目课程群。同时每学期一次省级以上大型活动,比如圆桌沙龙、高端峰会、每年一赛事等为项目课程的实施策略与路径探索提供实践平台。
“助力自长”促转化
①在“全员集中研修”中点燃
看得见的生长,听得见的拔节。2020年12月,江苏省小学跨界学习研究所成立暨“学科整体育人”高端峰会在如师附小隆重揭幕,名师示范、专家引领、成果汇报,赢得省内外的广泛赞誉。2021年6月,全国小学跨界联盟学校专题研讨峰会在如师附小举行。7位国内著名专家,30位省内精英校长,300多位省内外同行,以项目之名,共襄盛举。彼时,各自的探索之火已被点燃,可以预想,若能持续推进,必然会催生一树树花开,及至世界满园芬芳。
②在“区域实地聚焦”中内修
因为共同体学校成员分布各地,集中脱产研究非常难得,加之疫情特殊,因此以小片区、分板块、按需适时小集中,我们先后在南京、徐州、宿迁等地开展了片区集中研修,实现了“1+n”的学科育人共同体。小片区实地聚焦,最大的益处是便于各自的内修。如我们在南通区域展开了“学科+”课堂设计大比武,又如研究所2022年展开了“跨界学习校园行”系列活动。大家在内修中成长。
③在“线上专题展示”中进阶
因为疫情,线上集中研修成为大家研修的一种便捷途径。领衔人常有在线大会指导,如分别在“混合学习”全国云论坛、东钱湖国际论坛等全国、省内外开展线上研修指导。同时,研究所展开了每月一研的在线专题研讨交流,如常州朝阳二小陆洳芬校长负责的“琴弦上的stem”项目;皋市实验小学章小英校长领衔的“家校共慧”项目等。大家就同一个话题在多轮交流中进阶。
④在“抱团公益活动”中绽放
应教育部“双减”政策研究组组长张志勇教授之邀,本成果领衔人带领团队参与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指南”的编写,正是这种“心中思真谛,眼中有现状,做中能成长”的一呼百应、召之能战的团队很快完成了编写内容。大家在公益活动中越发起劲,先后在“乡村教育振兴乡村”“课后服务经典课程研发”“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或大或小的公益教育活动中形成了利他意识、成长意识、成果意识、创新意识。
培养优秀项目人才群
人才是最大的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项目带头人是我们的首要目标。联盟内多名校长已经陆续走向全省前列,成为当地教育的领衔人。例如,杨春基校长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郑雪峰老师获得中国好校长提名。
培植优秀项目学校
定期开展共同体学校阶段成果的互评互学,实现交叉异构。重在评估各成员项目的成长过程,并以此筹划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由此催生优秀项目学校。例如,杨春基校长领衔的项目获得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姚向芹校长的项目被遴选为国家级课题;华丽芳校长带领团队已经踏上了“全景学习”的探索之路。
培植优秀项目学校群
通过开展优秀项目“1+3”行动,在帮助弱小中提升自我,在优质互补中强大自我,在引领众多中辐射自我。同时,催生一批项目学校种子教师的成长,影响更多教师的自觉发展(包括引发更多微项目的自觉研发),并由此在当地诞生一批优质项目学校群。
培养优秀项目区域群
以种子项目、种子项目教师、种子项目学校为新的辐射源,带动引领更多共同体学校的群体生长,实现几何级增长,形成“1(竖起一个标杆)+3(助推三组种群)+3n(种群辐射更多新三类群)”格局。金陵汇文小学等成员单位已经多次向各级领导、省内外专家同行开放交流,并辐射结盟了多所学校。
培育优秀项目成果群
一是形成了一批精品跨界整合课程新成果、个案论文集、专著等形式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是形成了各自项目的阶段和年度实践成果。三是在公益活动中成长自我、绽放自我、贡献自我的同时形成了即时性成果。
跨界学习的理论突破探索
为了进一步探索“跨界学习,奠基大成”的育人内核,从实践性探索走向理论性建构,成果领衔人朱爱华于2021年11月放下所有,离开基础教育一线,应邀入职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如她自己所言:期待在这里能够走向跨界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突破,从而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滋养。这不仅是“跨学段学习”,更是“跨领域再生长”,其不断归零、不断出发、不断生长的行动本身即诠释了教师成长的“跨界学习”内涵,更昭示着本成果的生命力和生长力。
跨界学习师资培养路径的科学探寻
正因为成果领衔人的工作岗位的调整,使得她对本成果推广的视域和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当前国家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先生在答《人民教育》记者问时发布,接下来将特别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包括占总课时数10%的时间。朱爱华以为: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成员单位种子人才的培养和定制项目的引领,更应该从源头关注“跨界复合型师资”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推广才更有效能、更具价值。
跨界学习完整育人的系统探求
其实,“双减”作为教育热点的存在,反映的却是“教育原点”即“完整育人:用完整的视角完整地培育完整之人”的内核。事实上,“双减”给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的“跨界学习”早已做出了热忱而有效的回应(见图2)。
图2,“跨界学习”的完整育人指向
如是,我们只有站在“完整育人”的系统探求维度,跨界学习才会绽放更多的使然探索价值和应然推广价值。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