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珍,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厦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早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厦门市工作期间,就牵头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区域教育发展活力提出要求:“教育设施、教育投资和师资是‘教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吸引优秀人才献身教育事业,选送优秀中青年老师到国内外高校深造,培养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基础教育满意度长期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全市现有教职工9.38万人,教师整体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近年参加全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近一半以上的一等奖和70%以上的特等奖。
近年来,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教育家精神引领,积极推动师资建设综合改革,把强师工程作为驱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有效支撑起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从地理和行政格局看,厦门本岛有两个行政区,岛外有四个行政区。本岛的两个行政区虽然面积狭小,但经济总量始终领先于岛外四个行政区。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旨在突破海岛空间制约,构建新型城市格局。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城市发展成为厦门教育的重大课题。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在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加大统筹力度,推进“岛内外”师资一体化建设,注重不同行政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师资队伍均衡建设,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统筹规划,开展教师岗位设置、编制管理、评价机制改革。厦门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支持开展教师岗位设置、编制管理、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与城市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师资供给机制,为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建立编制、岗位、待遇保障制度,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针对厦门为人口净流入地,学龄人口急剧增加,带来教师缺口大的实际情况,厦门市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教师用编,由于积极争取,最终福建省向厦门转移教师编制共6000个,有效保障了因人口净流入而快速扩张的中小学校师资需求。
二是统筹待遇,以“同城同薪同编”政策支撑师资均衡。2008年起,厦门市实施教师“同城同薪、同城同编”,即同等资历与职称且工龄相近的教师,无论在岛内的市中心工作,还是在岛外山区工作,都享受同等工资待遇。这一举措为教师安心在岛外工作、推动师资均衡打下了制度基础。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教育部门每年联合编制部门,做到逐校核定学校教师编制数,根据新学年学生数,及时按标准足额核定教师控制数。建立市和区两级跨层次、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机构编制调整机制,优先保障学校教师用编。
三是赋权区校,实施“以区为主”“区管校用”“市管区培”协同机制。2010年,厦门市在实行“同城同薪、同城同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推行教师“区管校用”机制,刚性地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6年、校长任职满10年必须流动,教师的流动比例每年不低于应流动教师总数的10%,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薄弱学校、一般学校的师资水平。厦门市统一市域名师考核管理标准,“市管区培”,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下放至各区,提升名师培育培养工程的整体成效。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厦门市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新时代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通知》,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活动,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优秀教师宣讲等,选聘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指导教师,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每年举办“尊师主题月”活动,评选百名“师德标兵”,着力展示教师风采。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教育质量的高低和人才培养的成效。从能力提升入手,探索建立现代教师培养机制,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构建双轨教师成长机制
在全市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和“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班主任带头人-专家型班主任-卓越教师”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双轨成长机制,让每位教师从入职开始就获得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培养方案。同时,培训采用层级制,即先成为骨干教师才能成为学科带头人,接下来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卓越教师。这些让每个阶段的教师都能在名师工程中找到位置,明确努力方向。
建立多维名师培养机制
市教育局落实国家级、省级名师名校长培训计划,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素质。联合厦门大学实施“国优计划”(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完善名师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素养。
市教育局积极与师范院校、专业机构合作,推进名师培养水平的提升。联合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探索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师范大学-教育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的教师培养联合体,实现院校联建、学术联动、培养联合。与中国教育学会深入合作,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助力厦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教育局创新教师“市管区培”协同培养机制。统一市域名师考核管理标准,将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下放至各区,提升名师培育培养工程的整体成效。各学校建立“新教师”入职5年培训计划,落实校内教研制度,并配合厦门市名师培养工程做好教师校内培养。
厦门注重在合作办学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着力提升城市艺术教育品质。厦门市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建设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挂牌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厦门鼓浪屿基地;与上海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上海音乐学院鼓浪屿音乐研究中心,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升。厦门市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资源平台,发挥厦门市音乐学校等学校的作用,在厦门的鼓浪屿合作举办各类音乐节、音乐大赛、名家音乐会、大师班、艺术论坛等大型活动。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能与大师面对面交流,促进了自身艺术水平、综合素养的提升。
依托“三项主题活动”常态化推动教师素质提升
2007年以来,厦门市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建设、教师岗位大练兵、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三项主题活动”。在师德建设方面坚持以学修德、以行立德、以评促德,在全系统形成学师德理论、练师德修养、展师德风采、做师德模范的浓厚氛围。例如:在教师岗位大练兵方面,坚持项目带动、以赛促练,组织开展全员理论大练兵、教学技能大练兵、课堂教学大练兵、教育科研大练兵、班主任工作大练兵等活动,并开展教师技能大赛,促使每位教师都做到精教书、善育人。
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则以传统的“家访”形式开展,在拥有便利网络沟通平台的当下,传统家访在厦门的家校沟通方面依然发挥着温情而又实际的作用。活动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明确家访任务-制订家访计划-反馈家访成果-写出家访体会。家访活动至今已开展18年,成为厦门教育的一张“名片”。
依托智慧研修平台开展培训
厦门市依托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建设智慧研修平台,推广智慧“教、学、研、评”应用,支持教师线上学习、资源共享、课题管理及培训。
厦门市通过均衡调配,保证全市各个行政区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并探索建立帮扶机制,不断提升岛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赋能全市教师队伍均衡建设。
一是优化岗位设置,“优师特聘”,足额配齐配强师资。厦门市按照“分类核定、比例控制、动态调整、余缺调剂”原则,适当提高中小学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将高级岗位从30%提高到35%,拓宽优秀教师上升发展通道。推行“优师特聘”,市人社局支持教育部门600个特设岗位,支持学校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在入职或申报晋级晋档(高级)时若无相应岗位结余,允许使用“特设岗”予以聘任,有效解决优秀教师竞聘高一级职称职数不足问题。
二是完善引才用才机制,打通渠道,打造活力之师。加大引才力度,保障高质量教育教学需要,近3年累计招录教师8200多名。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程,依托“青鹭英才优培行动”,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来厦任教,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学专任教师数量比3年前提高7%。这些高学历的教师在经过培训后,被安排到岛外薄弱学校任教,直接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优质师资作用,以“名师出岛”行动带动教育均衡。厦门市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岛内外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厦门市建设185个中小学市级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承担30名左右骨干教师培养和农村教师培训任务,工作室定点帮扶农村校、薄弱校教研组,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厦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此外,厦门市还推动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100%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或教育共同体。近3年来,全市城区学校送培送教下乡近4000节课。
厦门市教育局不断优化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与条件保障,让每个教师都能成才,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既能看到清晰的成长路径,又能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激发了教师不断自我超越的内驱力。
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厦门市以教育教学实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把中小学幼儿园一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各区教育局,委托8所市直属学校开展一级职称评审,实现学校自主评价、自主评审、按岗聘任。
二是优化岗位晋升渠道。厦门市改革教师评价标准,优化中小学细分岗位竞聘条件,为教学业绩突出、竞赛金牌教练和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打通岗位晋升通道。创新“优师特聘岗”,解决优秀教师竞聘高一级职称职数不足问题。优化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将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纳入厦门市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标准。对在乡村学校或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职称评审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三是优化教师待遇。厦门市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联动机制。2024年,将绩效工资总量并入中小学校年度考核奖,中小学校年度考核奖较普通事业单位提高65.57%。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师特惠房源、保障性住房和人才房,为求职、见习、实习期间的教师提供免费住宿,让各类教育人才安心从教、暖心从教。
四是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例如:建立厦门市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建设厦门市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服务网;将教师免费健康检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不断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启动新时代教师阅读行动等,多种渠道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