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广东省广州市:以“四个高地”建设推动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最新动态
广东省广州市:以“四个高地”建设推动城市教育综合改革
2025-07-227



本文共5911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蔡健安,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主任督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广东省广州市基础教育规模庞大,2024学年在校学生(幼儿)达258.55万人。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广州面临着学龄人口动态变化与教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学龄人口将呈现“峰谷波动”+“结构性流动”的双重挑战,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规模预计将于2026年、2031年、2034年先后达峰,初高中学位资源配套压力突出;另一方面,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既患寡又患不均”的双重诉求明显,教育内卷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广州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围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多领域积累的试点经验优势,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的重点战略目标与任务体系,着力破解当前广州市作为超大城市人口集中流入地、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累积影响所造成的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双减”背景下教育生态优化等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与协同性,重点打造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城乡教育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智慧教育“四个高地”,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新路径。





以“三个推动”建设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示范高地


广州立足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完善新时代基础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丰富高质量国际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助力发展中心型世界城市教育。


一是推动构建宜教宜学国际教育生态圈。广州通过编制《广州市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指导意见》及评估方案,将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强化境外教材管理,鼓励建设融合国内外先进课程理念的校本课程。持续推进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促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港澳子弟学校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创建工程,探索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国际教育模式。


二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2024年至今,广州成功落地2个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内地试点考场并完成首考。共接待183批次、约2.2万名香港师生来穗开展“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等活动,助力香港青少年亲身感受大湾区发展新机遇新动能。与港澳地区缔结姊妹学校(园)501对,数量居全国首位。广州认定45个粤港澳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持续举办粤港澳姊妹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广州)、穗港澳台青少年学习营、穗港澳台青少年科技体育模型夏令营暨海陆空模型铁人三项邀请赛等品牌交流活动,其中穗港澳台青少年学习营活动多次被教育部港澳台办立项为学生品牌类国情教育项目及重点项目。


三是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广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相关倡议,鼓励各区各校拓展深化双边、多边及全球性、区域性教育交流合作。高质量执行“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YES)、中美“千校携手”、中俄儿童创意节、“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等国家级项目。广州依托国际友好省州(城市)机制,持续开展中外青少年交流对话。2024年,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广州班”正式挂牌。广州大力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广州(黄埔)创新区建设,打造一批科技、STEM、文化、艺术、体育等主题国际交流品牌。





以“五个着力”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示范高地


广州积极探索构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一是推动学位建设提档升级。广州不断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适配性,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市政府新增7万公办学位的年度目标(分别超额24.5%和13.1%)。通过“五个一批”(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扩招一批、民办一批和试点一批)多渠道加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该做法获评2024年广州市“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近3年普高招生计划3年累计增加43.2%,2025年已实现在现有基础上再增超1万个。


二是优化学校建设标准。广州出台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适当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学校可参照生均使用面积1.5㎡/生配置增加午休室,推动“躺床睡”落地实施,从制度上确保硬件条件“建一所优一所”。


三是推动缩小区际教育差距。广州深入实施《广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实施方案(2023-2027年)》,开展跨城乡区域的基础教育强基提质“2+2+1”帮扶行动,其中第一个“2”是指越秀区、天河区两个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区,第二个“2”是指从化区、增城区两个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待提升的非中心城区,越秀区与增城区结对、天河区与从化区结对。“1”是指在市教研院的统筹指导下,组建包含白云、花都、从化、增城四区的广州市教研第一片区,采用市、区、分院、校四联实验推进协同机制,实现片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广州开展环“两山”(南昆山-罗浮山)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偏远山区、农村学校提升质量,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四是推动缩小区内教育差距。广州指导11个区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配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五是推动缩小校际教育差距。广州推动集团化办学从1.0版本(资源共享、扩大覆盖)、2.0版本(规范发展、提质培优)向3.0版本(合作共赢、高质量发展)升级,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的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集团化100%全覆盖。20个教育集团被评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数量居全省首位。 





以“四个实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高地


广州以课程改革驱动、评价改革引领、师资队伍保障、教育生态优化为突破点,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探索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1

实现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深化



一是培根铸魂强思政。广州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进阶体系(小学讲故事、初中讲道理、高中讲理论、大学讲信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八大主题300条校外实践路线,建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


二是身心健康筑根基。广州巩固“双减”试点成效,改善学生视力、体重、脊柱及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出台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强化开展体育课,中考体育分值占比8%,并推行“每天运动2小时+优质午休”。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小学实施课间休息15分钟,初中下午实施课间休息15分钟,各区不少于3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每天1节体育课。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在参与午休看管的学生中,99.43%实现“平躺睡”(其中49.71%为“躺床睡”)。


三是科学教育做“加法”。广州全市“3区14校”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校。连续12年举办中学生“英才计划”特训营,累计培养输送具备较高科技创新潜力的优秀高中生2100余名,初步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育机制。开展STEM教育探索,普及中小学创客教育,广泛组织科技教育交流展示及竞赛活动,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教育协调发展,培育学生“好奇心+探究力”素养。实施《加强新时代广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行动方案》,支持鼓励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特色发展探索,推进建设科学高中,促进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是“双新”实施重引领。广州以实施“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教学评新生态行动方案”为抓手,依托37个省级教研基地和39个市级学科教研基地,深入推进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和跨学科综合教学,打造特色课程群,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和区际、校际联动交流机制,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有效路径,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持续深化课程改革。


2

实现评价改革从“纵向单一”向“立体矩阵”转变



一是完善党委政府履职评价。广州印发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实行年度述职,2024年起建立教育需求“直通车”机制,定期梳理问题、定向对接解决。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强化科学履职导向。


二是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广州坚持每3年一轮中考改革,近期出台2027-2029年中考政策。推动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优化自主招生、开展综合高中试点,衔接“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优化学考科目设置,强化依标命题与教考衔接,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质量提升。延续中考前填志愿、梯度投档模式,充分调动各区供给主体积极性,促进学校生源相对均衡,形成各级各类学校“百花争艳”格局。


三是完善学校发展性评价。广州持续完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强化发展性指标,构建“动态闭环”增值评价体系,通过入口、出口数据计算教育“净效应”,消减生源差异干扰,指导学校改进提升。


3

实现师资队伍从“规模保障”向“梯队领航”跨越



一是铸魂强基树师德。广州在全省率先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必修课,开展师德全员考试,选树师德建设优秀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品牌“新时代羊城‘师·说’”入选教育部先进案例。


二是精准引育聚英才。广州强化教师编制保障,配齐卫生副校长、校医、心理健康及音体美劳专职教师。连续5年赴北京、武汉等地实施校园招聘“优才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广州市教育系统工作。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教师占比53.26%,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双名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全省领先。构建“三类四阶段”教师进阶培养体系,其中,“三类”是指专任教师、研训人员、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三类教师群体,“四阶段”是指教师、研训人员与教育管理干部的新手/准备、胜任、骨干、专家四个发展阶段。打造新教师、校长、高层次教育人才培训品牌。


三是聚力培育掌舵人。广州完成局属学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老中青梯队配置;领导班子专业素养好,搭配合理。持续实施“羊城菁英校长培养工程”,2023年首期遴选了100名优秀年轻校级领导分为启航、续航、远航三个梯队进行系统培养,强化优秀年轻校长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


四是科学考评促发展。广州出台《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南(试行)》,构建“五维三级”评价框架,其中一级指标涵盖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数字素养5个维度,下设相对应的16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搭建“专业发展诊断测评系统”,实现教师发展轨迹追踪与发展路径导航。


4

实现教育生态从“单线作战”向“协同育人”重构



一是深化“双减”提质增效。广州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优化作业设计评价标准,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治理,探索校内外协同发力“减负提质”新模式。


二是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广州实施《广州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行动计划》,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推行“一校一案”“一社区一策”,深化馆校合作,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与多元资源平台。升级“羊城父母课堂”,推进家长学校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培养市级家庭教育“名专家”“名教师”“骨干教师”。





以“三个深化”建设智慧教育示范高地


广州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创新,提升区域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保障能力,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


1

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优势反哺教育创新



广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35万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已突破1万家。依托此优势,广州教育未来将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共建政产学研用联合体,加强协同创新。构建“政府搭台、学校提需、企业出技、高校指导”模式,建立“场景需求”清单,精准匹配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AI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如已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协议。


二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构建“1(平台)+8(统筹维度)+N(应用)”模式。依托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在政策、资源、教学、装备、师资、研培、活动竞赛、协同推进八个方面统筹规划,重构课程体系—小学建设“AI启蒙实验室”、初中开发“AI+广府文化”项目课程、高中设立“大模型应用创新工坊”,形成“基础通识+特色拓展+拔尖创新”三级课程链。联合高新企业、院所高校实施“校外导师制”,持续开展“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


三是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基地。推动AI企业与学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基地”,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闭环,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2

深化智教融合,以人工智能融合助推教育多维跃升



2018年,广州率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截至目前,已覆盖学校超1500所,惠及学生逾200万人,所形成的“广州经验”载入2025年《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依托此优势,广州未来将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促进教育适性发展。推动教育从“千人一面”转向“千人千面”,落实广东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工作部署,加强资源与智能工具应用指导,赋能备课、教学、评价全流程创新,引导教师用AI工具激活资源,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在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引入AI大模型,推动资源供给从“人找资源”转为“资源找人”,教学管理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提升资源服务适切性。


二是提升教育治理效能。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智能预警”,升级数字化应急指挥中心为“穗教智脑”,以“数图联动、数据聚合、跨域整合”实现校园安全“一屏统览”、重点工作“一图感知”,打造“教智填”教育智能体(含政务问答、助教、助管、助评功能),实现教育政务减负提效。


三是提高教师AI素养。构建系统性、进阶性AI培训课程体系,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


3

深化五育融合,坚守“技术向善、育人为本”价值导向



广州全力推动人工智能深入“五育融合”的全场景、全过程,通过赋能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魄、美育润心和劳动教育塑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在德育方面,推进课程思政融合,开发“AI+思政”课程包。2026年实现全市中小学AI课程100%嵌入思政元素,编制《广州人工智能教育规范应用指引》,探索建设“AI伦理教育资源库”,将AI伦理纳入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智育方面,制定《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南》,开发“AI+”区域特色课程。在体育方面,构建智慧体育生态,推广AI运动监测设备,提升体质健康数据分析水平。在美育方面,打造数字艺术创作工坊,试点“AI+”美育校本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建设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推动学校建成AI劳动工坊。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