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基础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M3MjM1MQ==&mid=2247519743&idx=1&sn=972c4563be80542275cf8b08f0448066
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教育游戏专委会理事长
进入21世纪,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等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价值。2022年末ChatGPT技术的出现,又让人们对未来教育展开了更多想象,期望借助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让每一个孩子乃至成人、老年人都能享受学习的幸福。在教育领域,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未来教育展开如此美好的想象!可是,未来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未来教育会碰到哪些困难?未来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目前世界各地都很关注未来教育,很多地方也在建设未来学校,似乎我们只要建成了未来学校,就可以解决当前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然而,今天的学校相对于30年前的学校,优秀的学校相对于偏远地区比较薄弱的学校,它们实际上已经是未来学校了,可是这些学校解决教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有一个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学习”。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在北京与师生交流时提出,中国教育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原司长任友群也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现象,在个体行为、神经活动、社会文化等不同的层级运行,我们需要越来越关注现实情境下复杂多变的多层级学习现象。
一个班到底容纳多少学生教学效果最好?教室空间究竟怎么设计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视频课和师生面对面讲课到底有什么差异?以上问题,都跟一个新兴学科——“学习科学”直接相关。
学习科学是国际上近30多年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物科学等多个学科。索耶指出,学习科学的研究目标,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和社会化过程以产生最有效的学习,其次是为了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已有的课堂及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和深入地学习。简而言之,学习科学主要研究: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人有效的学习?
尚俊杰等人将学习科学研究归结为三类:
一是学习基础机制研究。这类研究比较接近脑科学。研究人员借助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从微观的神经联结层面,研究真实情境中的教与学过程和特定教育干预对学习的影响。例如:帕特里夏(Patricia)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出生就处于双语环境中的婴儿和儿童,具有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和控制注意的能力。
二是学习环境设计研究。这类研究更关注将已有的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真实教育情境的干预方案,也常被称为学习技术研究或学习设计研究。例如:有研究基于脑与数学认知的成果,设计了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教育游戏“方块翻翻翻”,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是学习分析技术研究。这类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塑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为深度有效地评估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刘三女牙等人通过对课程论坛发帖中产生的回复关系和引用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回复网络,引用网络能更真实地反映学习者实际发生的交互关系。
学习科学已经产生了很多理论成果并被应用于教和学。如梅耶(Mayer)基于自己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设计原则。其中,“空间临近原则”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图片及其解释文字紧密地排在一起,比上下分开排列带来的学习效果好。
学习不仅要科学,而且要快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习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但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有调查报告表明,尽管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良好,但是从四年级开始,其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学习动机水平已经在显著降低,不过他们在玩游戏方面似乎从来没有丢失过动机。那么,我们能否把游戏用到教育中,让学习更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尽管游戏确实存在负面影响,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可以把游戏的正面价值恰当地用到教育中。朱永新系统论述了游戏的价值,指出未来学习中心会尽可能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尽可能使游戏成为学习的助推器。
尚俊杰和裴蕾丝把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总结为如下三层:第一层价值,可以概括为游戏动机。游戏动机是教育游戏最基础也最具操作性的价值,它强调将游戏应用到学习过程之中,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激发学习者动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例如:詹纳科斯(Giannakos)的研究表明,游戏的趣味性与学习者成绩有着显著关系。第二层价值,可以概括为游戏思维。游戏思维也称游戏化思维,即将游戏或游戏元素或游戏机制应用到一些非游戏情境中,如将楼梯做成钢琴的形状,人走在上面可以弹出钢琴的声音。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分组比赛或者给学生发放小红花等也都属于游戏思维的应用。第三层价值,可以概括为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指的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表示人能够挣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地追求本质上的自由,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之一。在福禄培尔看来,人最纯洁的本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席勒认为,“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从这一层价值来说,就是要给予学习者自愿与自由空间、激发学习者内在非实利动机、引导学习者乐于认真遵循规则,同时更加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呼唤自由个性与生命意义的新时代,游戏精神或将成为重塑教育环节的有力抓手——让游戏精神包含的自由、愉悦、体验、创造贯穿于学校与课程构建的始终,让学生在游戏精神的浸润中实现从自然人向理性人的跨越,让受教育本身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可以说,教育游戏思想发展到这一阶段或将真正促成教育与游戏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即游戏,游戏即教育,科学、快乐与美好实现统整。
当前,教育领域比较推崇的MOOC、微课、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探究学习等,其背后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学习者都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习者没有学习动机,那么这些学习方式都难以真正实施。因此,教学应努力将游戏化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学习技术深度融合,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事实上,也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努力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和几百位一线教师合作,开展了大量的行动研究,设计了数以百计的课例,形成了一批成果,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基于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认为基于学习科学和游戏化学习的教育,或许是未来教育的方向,并用“新快乐教育”来命名这一教育理念。
1. 新快乐教育之“新”在哪里
快乐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的快乐教育。这一理念总体上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发展起到了作用,但在实践中,有些学校、教师将快乐教育和减负简单地等同起来,快乐教育似乎变成了没有压力、没有束缚的教育,变成了让学生少做作业多玩游戏,从而遭到质疑。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采用“新快乐教育”概念并作出如下阐释:新快乐教育是以学习科学为基础,以游戏化学习为特色,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型学习方式,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让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面向未来、适应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合格人才的未来教育。
这里的“新”体现在:新快乐教育追求的不是玩得很快乐,而是学得很快乐;不是表面上很快乐,而是要从学习中获得深层的快乐;不是笼统地通过少做作业、多休息让学生很快乐,而是要以学习科学为基础、游戏化学习为特色,整合项目式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技术,通过科学的教和学让学生更快乐。
2. 新快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和理念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了新快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核心理念。
新快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打造让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能快乐成长的美好的未来教育,未来的教育一定是“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个性化教育。未来的学习一定是无所不在的终身学习,在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新技术新方式支持下,未来的学习将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这是新快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未来的学校将会成为更漂亮、更温馨、更舒适的学习乐园。在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的教室将会成为灵活、融合、智能的智慧学习空间,未来的学校将会突破校园边界,和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共同打造无所不在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师将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人机协同,成为可以一天24小时辛勤工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级教师”,教师的工作将更加高效、更加轻松,教师也会更加幸福。未来的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更自由、更主动、更开心。未来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过程性评价,将更加客观、更加公正。评价的内容将更加细致,可以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长和学习成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五个:
(1)价值观: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认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其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我们也坚信,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他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这种认可不仅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们个性、努力和成长的赞赏。
(2)发展观: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并且能学会如何学习。当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变革。
(3)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爱学习的。我们相信,每个青少年学生内心都蕴藏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探索的热情,在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引导下,这种天生的学习爱好可以被充分激发,使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找到让学生丧失学习动机的原因并努力解决。
(4)教学观:教和学可以是也应该是科学和快乐的。我们秉承这样的信念: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通过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快乐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致力于创造一种充满活力、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让师生在共同探索与成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
(5)技术观:教育与技术不可分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未来,我们要在深入应用技术的前提下,去思考解决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3. 新快乐教育的实施途径
新快乐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夯实研究基础、建设学习空间、再造课程教学、提升人员学习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快乐学习力(见下图)。我们可以从核心需求、人员素养、课程教学、学习空间、研究支持五个方面来理解。
核心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快乐学习力。当前,教育领域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很重视,新快乐教育则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的“快乐学习力”,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一个开心的学习者更有可能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动力。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真正享受学习,个体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获得持续的快乐和满足感。
人员素养:全面提升教师、家长和管理者的学习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的教、科学的养和科学的管。具体而言,首先是提升教师的学习科学素养,促进学习科学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基础问题出发,结合学科教学需求,以学习科学为理论基础,掌握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能力,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更科学。其次是提升家长的学习科学素养,促进家校协同育人。这就需要对家长进行学习科学教育,提升家长的学习科学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最后是提升管理者的学习科学素养,让学校的管理更科学,如管理者要认识到睡眠和运动对学生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制定作息制度。
课程教学: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要真正打造新快乐教育,就需要在教学中深入融合应用游戏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及新技术。新快乐教育强调游戏化学习,希望借此让学习更有趣,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但是,要注意的是,游戏化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用电子游戏,也可以使用传统游戏,或者仅仅使用游戏的元素、机制、理念、设计或游戏精神。另外,要把游戏化学习和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移动学习、VR/AR等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各种学习技术和学习方式的价值。
学习空间:建设舒适、温馨、智慧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乐园。在建设未来教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习空间(Learning Spaces)概念,注重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舒适的、灵活的、智能的混合式学习空间,教室布局方便调整,空间灵活可重组,以便支持STEM教育、创客学习、小组学习等。同时,教室里可以根据需要安装投影仪、移动终端、VR/AR、3D打印等设备,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及时采集、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师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智能支持。此外,还要强化未来学校与博物馆、科技馆等的联系,共同构建一个泛在的学习场所。
研究支持:加强学习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夯实未来教育发展基础。要想研究清楚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促进有效的学习,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开展更多更前沿、更基础、更长期的研究。当前,教育发展亟须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可从学习科学开始。这里说的学习科学研究包括学习基础机制研究、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和学习分析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既包括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学者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包括一线教师开展的行动研究。
未来,在学习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支持下,或许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VR/AR、学习分析、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重塑学习方式,让每个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都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高高兴兴地沐浴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尽情享受终身学习的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