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5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州实验区教研员核心能力提升项目首次专题研修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来自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各区的40位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为期一周的学习研修。
罗 滨
1日上午举行开班仪式,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出席会议并讲话。她指出,本次研修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研机构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教研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专业支持。教研员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需要从传统的“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实现从学习者向思考者、观察者向实践者、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她强调,常州实验区建设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具体行动,教研员核心能力提升项目是面向常州市骨干教研员群体开展的专项研修,她寄语学员以本次研修为契机,拓展教研视野、涵养专业精神、提升核心能力,助力区域教育变革,助推育人质量提升。
申军红
常州实验区教研员核心能力提升项目专家、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解读《中国教育学会常州实验区教研员核心能力提升项目方案》。她表示,教研工作作为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专业力量,肩负着“政策传导者、问题攻坚者、专业引领者、区域参谋者”的时代使命。她根据学员需求调研分析,解读了“教育强国战略下教研员核心能力提升”的研修主题、研修目标和聚焦三大核心能力提升的研修课程,强调本次研修通过主旨报告、互动式专题讲座、参与式工作坊、分组交流研讨、实地访学研修和跨界融合学习等多种方式,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教育与科技结合,希望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韩志祥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韩志祥在讲话中围绕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担当、专业发展路径及区域教育改革实践,提出四点希望:一是严守纪律红线,保障培训安全;二是聚焦核心能力发展,增强教研实效;三是坚持“学思践悟合一”,强化实践导向;四是强化成果转化与落地,服务本地改革。他强调,常州已启动六大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期待学员们学有所获,将此次学习成果与常州市教育改革实际紧密结合,共同为常州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智慧。
孙美荣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孙美荣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表示在庆祝党的生日、充满奋进力量的七月伊始,与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专业成长的盛会,必将以“学”筑基、以“研”致用、以“实”践行,珍惜每一场学习机会,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真正把“四个服务”落实在行动上,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教研员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教改实验部副主任高淑英主持开班式。
高淑英
开班式后,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作题为“数字时代教研能力建设”的主旨报告。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深入剖析了数字环境对教研逻辑、教研工具与教研生态的重塑趋势。通过建立“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的优质资源生成模式,让教研与教学同步、教学与资源生成同步。以“国家-区域-学校”三级数字教研资源库为基础,开发精品课例库、工具包、案例集等资源,并运用知识图谱,实现资源的按需调用与智能推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她强调,教研员需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完成由“经验型”向“数据型”“融合型”“智慧型”教研的转变,从而更精准服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课堂革新。
工作坊——共创式学习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原书记、校长曲艳霞通过参与式工作坊的方式引导学员开展共创式学习,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学员们积极投入,认真阅读,深入研讨,凝聚智慧,分享收获,共创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理解。学员们亲身体验了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纷纷表示此次研修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深度,将把工作坊共创式学习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与教研活动中。
姚守梅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姚守梅作题为“高品质教研服务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她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例,介绍了海淀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更新教研理念、优化职能机构、升级教研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教研机制、构建能力提升系统等六大举措,形成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教研专业支撑体系和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她表示,未来将通过深化智慧型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创新,持续为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李 进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进作题为“教育强国战略下教研的使命与担当”的专题讲座,他充分阐释了新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以及教研的中心任务和教研体系提质升级的具体策略。他表示,教研是在本土实践中生长出来的中国经验,是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力量,新时代要聚焦“四个服务”的任务要求,通过调体制、建机制、强队伍,推动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专业支撑力量,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玉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作题为“数智赋能高质量教学 循证赋能深度教研”的专题讲座。他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进程。他指出,人工智能从融合案例到实践应用,再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无不体现着教育的变革,创新素养型课堂正迈向高阶发展,涵盖课堂文化、教学方式变革和高阶思维培养。他以生动的教学案例,阐释了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和教研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宋 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宋萑作题为“循证教研转型支持‘双新’落地”的专题讲座。他围绕新时代、新素养、新教研阐释了循证教研的意义和价值。他表示,新时代新教师要知学而会教,同时具备素养培育能力和循证教学能力,教研转型要走向循证教研,教师应成为循证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他以鲜活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循证教研模式和数智赋能循证教研的路径和方法,进一步阐明循证教研转型对于“双新”落地实施的重要支持作用。
郭 颖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郭颖作题为“以循证教研促‘双新’落地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她表示,循证教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双新”内容,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落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她用生动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在单元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循证实践,为大家呈现了循证教研的六种路径与有效策略,有助于教师依据可靠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张 鹤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鹤作题为“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的专题讲座。他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强调教学应超越形式,聚焦内涵与价值,追求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他指出,教学本质是师生间的学科思维互动,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外,他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知识本质,精准把握学科教学逻辑,整体理解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其独到见解为教研员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
参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员们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参观高水平、智能化的“海淀区教师之家”。在详细了解各个教室教研功能的基础上,认真聆听了海淀进修学校在教师研修模式创新、数字化教研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经验,深刻理解了学校努力服务全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理念。
交流研讨
常州市教研员与海淀教研员按照不同的学段学科,分组进行了深度交流。他们紧密结合区域教研实际,围绕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跨学科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讨,为促进新时代教研转型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智慧。
跨界学习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跨界学习引起学员极大的兴趣,学员走进北京字节跳动有限公司开始了一场与科技和未来的对话。学员先后参观了展厅与工区开放区,沉浸式感受技术创新及产品生态成果。通过交流,学员了解了字节跳动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以及科技赋能教育的技术路径,进一步了解了AI智能赋能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教育教学模式升级、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参与式工作坊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教师谭文明主持第二次工作坊——收获与行动,引导学员回顾一周学习历程,分享感受和收获,同时思考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教研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水平。学员们以多种活泼生动的形式总结再现了学习内容与思考,积极主动分享了学习体会,结合常州教研已有基础和重点提升的方向,从循证实践、数智赋能、团建共创、行动规划、资源共建、工具开发等方面主动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法,展现了常州教研人的教育情怀与使命担当。
研修最后,项目专家申军红对一周的学习作总结,她高度评价学员们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大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勤思敏学,深读精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期待教研员们能够带着收获与思考,带着任务与责任,开始一次新的教研改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