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当大批骨干教师要服务新建校,学校如何“造血”?看新密三小解决现实难题
最新动态
当大批骨干教师要服务新建校,学校如何“造血”?看新密三小解决现实难题
2025-07-097


本文共2021字,阅读约需3.5分钟


刘海洲,河南省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书记、校长


“好老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是影响学生人生的关键因素。河南省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新密三小”)于1996年建校,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优质发展。2018年,新密市新建3所局属小学全面招生。新密三小肩负起为新建小学师资队伍输入新鲜血液的重任,学校领导、处室主任和20多位骨干教师、30多名学科教师交流服务于新校。这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失去了往日运转的平衡。如何快速凝聚人心,创新教师培养与管理机制,在改革的阵痛中突出重围,实现优质师资队伍的持续“造血”功能,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党建引领,凝聚思政力量


2017年,新密三小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红军小学”的称号。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红军小学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为教师队伍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学校党支部带领50多名教师党员认真学习党史,重温血与火的年代中红军建设与发展的伟大历程,激励广大党员教师要走好新时期“一代人的长征路”—红军小学要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阵地,党员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成为“燃家国梦、炼真本领、育红军娃”的引路人。


在均衡党员教师人数的基础上,学校组建3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组建15~20个党员工作室,由党员教师主持并结对1~2名非党员教师,形成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合理凝聚的新机制。通过重塑党支部内部工作机制,秉承“党员要成为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优秀党员”的理念,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引领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


为实现队伍建设的培根润心,学校党支部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团员、少先队员构成的思政育人研修团队。长期聘请全国第七届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皇甫鸿昌、全国“双拥模范兵妈妈”罗靓,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张玉滚为学校思政副校长。开展“党员微党课”“团员微团课”“队员微讲堂”的“三微”思政课堂展示,从而调动思政团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拓展党建学习教育成果。通过思政讲座、思政课例、思政课题研究等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探索思政育人的新路径,凝聚思政育人新合力。



问题导向,聚焦真实需求


教师面临的问题困境是专业成长的原点,也是校本研修的起点。学校构建了“诊断式校本研修”模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师真实需求,精准定向研修主题,使研修主题课程化、系统化、结构化。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班级管理经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基于“团队引领、共研共进”的研修思路,构建了“一跟岗、二学习、三研课、四考核”的培养路径。


一跟岗,即学校组建由骨干教师、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榜样型教师构成的青年教师指导团队,分学科、分学段开展“一对一”青蓝跟岗。


二学习,即学课堂教学实践、学教育研修课程。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研修课程,由优秀骨干教师、校级领导、校外专家授课,采用“讲座+研讨+反思”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三研课,即青年教师“说课、磨课、评课”活动。学校建构实施“观察课例→任务(观察点)→分组讨论(诊断)→集中交流(诊断)→总结提升”五段式研修模式,依据阶段性研修目标设计观察记录表,强化问题导向,以集中诊断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四考核,即从师德师风、班级管理、教学教研、学习培训四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既作为青年教师的绩效、评优的依据,也作为评估指导教师指导成效的重要反馈。



深度研修,强化教学诊断


在“诊断式校本研修”中,研修重点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通过“课堂问题诊断”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例如:针对“讲得多、学得少”“灌输多、思考少”等课堂教学中的痼疾,学校开出了“五落实”处方,即创建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创设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给予自主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落实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各学科各备课组围绕研修主题每月开展不少于两次专题研究活动,做到随时研、重点研,随时研重在做好“一课一研”、重点研重在做好“问题诊断”。研修流程为自主研学→同伴研讨→问题归因→团队研磨→策略优化,生成团队教学研修案例,积累学校教学资源。



输血赋能,促进区域均衡


依托问题导向的“诊断式校本研修”,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成就了学校品质发展。在新密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鼓励优秀教师进阶为“教师的教师”,积极承担“国培计划”送教下乡任务,以“输血”方式赋能学校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每年有5~6位教师通过新密教师发展中心遴选成为新密市“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团队指导教师。通过全程参与需求调研、问题诊断、课程设计、管理服务等,推动教师成长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行动研究者,不断突破自我成长的高原期和瓶颈期,发挥了榜样激励、辐射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