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难题怎么破?郑州“四航”行动给出答案
最新动态
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难题怎么破?郑州“四航”行动给出答案
2025-07-084





本文共4655字,阅读约需8分钟




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教育大市和人口净流入城市,河南省郑州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基础教育学段在校学生238万,教职工18.97万人,其中公办学校教职工11.9万人。多年来,郑州市以“四航”行动为抓手,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养水平,构建起引才育才并举、德能双升并重、城乡协同并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有效破解基础教育大市教师发展难题,推动郑州市基础教育稳步发展。



师德领航,铸魂定向强根基


郑州市将师德建设与中原文化传统、新时代教育需求深度融合,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目标,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持续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

以“第一课”明向,校准育人坐标



郑州市科学设计师德教育内容与环节,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扎实开展“讲好开班第一课”,涵育政治立身、师德铸魂、业务强身的教师教育风气。同时,以革命传统教育、黄河文化涵养师德,强化政治铸魂与文化浸润,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师德师风涵养基地等育人作用,通过参观革命遗迹、瞻仰革命文物、聆听红色革命故事等,激发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


2

以“最美教师”点炬,凝聚榜样力量



郑州市创新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主题教育,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打造“郑州最美教师”品牌,组建郑州最美教师宣讲团,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多场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提升师德典范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在“郑州最美教师”品牌打造中,重点挖掘扎根乡村、创新育人等方面的本土典型。同时,郑州市常态化开展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推介活动,强化身边典型的选树和引领,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每一位教师高质量发展。


3

以“监督闭环”固本,筑牢师德防线



郑州市注重抓好师德警示教育,在郑州教育信息网首页公示投诉举报渠道,引导广大教师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制定发布《郑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全面做好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注重考核结果应用,建立“一师一档”师德档案制度,严格执行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突出体现“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管理、分析研判、案例通报、警示教育和舆情处理等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引才护航,守正创新优结构


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郑州市不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印发《郑州市中小学教育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坚持优秀教师引育并重,以引进为导向,以培养为基础,创新教育英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公费师范毕业生、国家重点院校非师范类毕业生引进力度,变人才招聘为人才引进,变坐等人才为主动求才。


1

招才引智,创新补充机制



郑州市严格落实“严禁长期空编、有编不补”要求,充分利用空编补充优秀教育人才,以市政府名义召开郑州招才引智教师专项招聘会,组织区县(市)教育局和直属学校赴武汉、西安、重庆等城市的重点高校现场招聘。进一步优化优秀毕业生招才引智流程,注重考察毕业生教师素质综合技能和学科技能,免除笔试,主要采取教学技能测试和面试相结合方式选拔。


近三年,全市中小学通过公开招聘、招才引智优秀毕业生、引进高层次紧缺教师等多种补充方式,共招聘新任教师9070人。为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求,2018年郑州市启动直属学校自主公开招聘教师改革试点工作,高中学校自主组织开展计划申请、资格审核、面试、考察等工作,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完善高中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2

应需适配,优化教师结构



郑州市整体分析全市教师结构,正视教师学科、学历、职称等结构短板,及时调配师资,解决供需错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是根据“五育并举”、思政课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等要求,加大体育、艺术、思政、科学、心理等学科教师配备,优化学科教师结构。目前,全市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艺术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在4%以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共计3190人。二是注重引进重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优化教师学历结构。目前,全市中小学本科学历教师占比为79.94%,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为5.26%,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逐年增加。三是开辟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绿色通道”,优化教师职称结构。河南省最美教师等符合相应条件的教师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时,可不受岗位限制;在农村学校累计从教25年的在岗在编教师,符合申报条件的,直接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以此激发教师到农村从教的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


3

加强交流,激发内生动力



郑州市重视完善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开展区域内校际交流、区域内划片交流、城乡学校交流。其中,金水区出台了《金水区教师交流实施方案(试行)》,启动五年一轮的教师交流工作,开启了“人走关系走”型教师交流先河,建立了由“学校人”到“金水教育人”的教师共享机制,着力解决各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推动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较高学校的教师向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较低的学校或新建学校流动,增强了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促进了师资均衡配置再优化、教育教学经验再提升。凡参与交流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及各级各类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交流到偏远区域学校的教师,按学校所在地分别给予每人每月700元或500元生活补助。同时,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学,强化师资队伍共享,建立成员校之间互派管理人员、互派教师轮岗的双向交流制度。近三年,金水区各教育集团核心校先后有72名干部交流到分校区任职,分校区有31名中层干部到核心校任职,双向交流教师1350余人次。



培训助航,系统赋能提素养


郑州市始终将专业水平提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和服务升级,形成从基础夯实到高阶突破、从个性培养到特色发展的立体化培训格局,构建起覆盖全员、贯通全程、多维联动的教师培训新生态。


1

加强交流,激发内生动力



郑州市严格落实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和证书管理,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推进教师培训学分制改革,允许教师根据需求在合理范围内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以市财政补助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支持在职中青年优秀教师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如市教育局从2014年开始与河南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目前已有415名教师取得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和教育硕士学位。同时,引领带动广大教师持续学习,积极研究,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2

强机制,打造梯级攀升平台



郑州市顺应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引导和激励各层级教师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意识。2010年开始,启动中小学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建立“校内首席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学名师”的教师梯级培养平台,形成了梯级推进、上下联动、分级分类精准培训的有效工作机制。印发《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开展义务教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行动、高中教师新高考适应能力提升行动、紧缺薄弱学科领域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行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行动、教师国际理解教育能力拓展行动、优秀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行动等,重点破解各学段、各学科、各年龄段教师发展难题。例如:健全紧缺薄弱学科领域教师培训体系,组织实施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教育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能力,增加紧缺薄弱学科领域市级骨干教师数量。


3

优服务,建立培训支持体系



郑州市注重统筹整合各级教师培训资源,规范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建立分层分类分岗教师培训体系,对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实施创新管理,提升教师培训供需匹配能力。通过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加大各级培训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力度,建立五级教师培训错位互补、互为支撑的项目体系,助力每一名教师实现进阶发展。纵深推进“1+N”(市级+各县)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带动、协同推动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蓄势赋能。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建设市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共享优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训前、训中和训后对比评价机制,培育凝练教师培训成果,及时梳理宣传,营造良好培训文化。制定“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转化引领方案,鼓励参训教师以汇报课、研讨课、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实践转化。



协同续航,多维联动养生态


郑州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借助教师攀升机制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实现优质师资全域循环,让教育薪火生生不息。


1

加强师师联动,实现经验传承



郑州市进一步发挥市级名师、杰出教师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立郑州市名师工作室71个、杰出教师工作室32个。名师(杰出教师)工作室团队由同一学科领域内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组成,承担名优教师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科教学研究、开发共建教学资源、帮扶薄弱学校等职责,不断辐射引领一线教师成长,成为教育教学名家的“孵化器”,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市教育局定期对工作室进行考核评估,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将被取消工作室称号。


2

加强校社联动,凝聚教育合力



郑州市积极推进“教联体”建设,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轴,遴选高校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工程师、科学家、科技馆员等优秀人才成立区域“兼职教师库”,打破校园边界,创新育人方式,激发教师活力。此外,郑州市积极落实国家、省级相关规定,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如选聘法治副校长、科学副校长等,为学生、教师提供专业化保障,目前全市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已全部配备完毕,均为公检法司在职人员,形成了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合力。


3

加强城乡联动,促进均衡发展



郑州市全方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培训项目中设置乡村教师专项培训,促进城乡一体发展。近两年,全市每年参加乡村教师培训的教师不少于3000人。坚持开展名师“送课下乡”活动,要求市级名师到各县区乡村学校送课、听评课、合作教研等,让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惠及更多的乡村教师。印发《郑州市新时代乡村教师能力建设提升方案》,推动实施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打通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上升通道,建立省级乡村首席教师领航工作室23个,采取乡村首席教师“1+10+100”的“师带徒”模式,即1名乡村首席教师指导10名乡村骨干教师,辐射带动100名乡村教师,覆盖支持全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县(市)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助力乡村教师工作室建设,如登封市探索形成了“1+2+10+N”的工作室建设模式,即每个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设1个主持人,2名导师(1名研训员,1名省市名师或骨干教师),工作室带动区域内10名青年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动区域内N名一线教师,实现乡村首席教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区域教师同步提升。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