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县域教师成长,不止于培训!看新密市“破局思维”如何构建新生态
最新动态
县域教师成长,不止于培训!看新密市“破局思维”如何构建新生态
2025-07-023



本文共2168字,阅读约需4分钟


高淑峰,河南省新密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力支撑和基础性保障。河南省新密市共有基础教育学校261所(其中,公办学校159所),在编专任教师7101人。面对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城乡师资不均衡、教师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等困境,新密市严把教师入口关,增加编制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构建研训一体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建立县域教师专业成长新生态。



优化教师补充机制,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活力


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县域各学段学校发展很不均衡,农村地区学生总数少于100人的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城区学校学生数量却急剧增加。农村学校虽然规模小,但为保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依然不能少配。在教师整体编制控制情况下,新密市委市政府大力统筹全市事业单位编制,通过单位间调剂优先保障教师编制需求,做到有编必招、缺编必补。成立教师招聘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参与,根据各学校、各学段、学科教师缺额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招聘计划,确保人岗相适;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师准入查询和条件审核。学校根据教师编制数和教师缺额情况向教育局提出申请,经市教师招聘领导小组审核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教育局联合,学校参与实施招聘。教师招聘小组到省属师范大学及以上的师范大学现场招聘引进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保证了新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新密市教育局专门开展新教师岗前封闭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名师一对一指导和模拟上课等为新教师初步打好专业基础;新教师入校后,与学校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实施捆绑性评价,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


应对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


为盘活教育资源,实现各学段和城乡均衡发展,新密市依据小步子、快节奏、科学规划、适时调整的原则,综合实施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各学段的布局调整和小规模学校撤并改造,近几年撤并了牛店镇潭村湾小学等10余所小规模农村学校,在城区新建并投入使用小学3所,正在城区建设小学2所、初中3所、高中1所,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大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力度,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以来,新密市交流任用学校领导干部33人,2023年城乡交流教师35人,调配教师62人;2024年城乡交流教师37人,调配教师84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有力促进了城乡学校优秀管理经验深层次交流,尤其是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农村教师素质。


重塑教师研训模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新密市对标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机构标准,整合教研、培训、教科研和电教等部门资源,成立新密市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研训一体的体制机制。教师发展中心围绕教学、教研、培训等核心业务对内设机构和人员进行重组,强化功能科室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一体。同时,各乡镇中心学校按照研训一体的要求,对学校教学、培训、科研、电教等资源和职责进行重组,与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机构职责保持相一致,自上而下形成一体化。制定《新密市教师培训“十四五”规划》《新密市“国培计划”项目县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新密市校本研修示范校创建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统筹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培训,以教师培训师队伍、名校长研修工作室和名师学科研修工作室为依托,共同谋划、联合立项、分工协作、协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国培引领县培,县培带动校培”、市教师发展中心综合实施、名校长和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学校扎实进行校本研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教师培训师参与校本研修指导达到100%,研修工作室辐射引领达到100%,形成精准选、精心育、精准用、精细评的管理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在乡镇初中和小学根据教师数量多少设置首席教师岗位48个,首席教师从市级及其以上名师骨干教师中遴选,并负责建立工作室。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采取“1+10+N”的模式,即1名乡村首席教师协同指导 10 名乡村骨干教师,每名乡村骨干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N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乡村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推动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精准送教下乡,促进农村教师素养提升


作为河南省首批教师培训示范校,新密市教师发展中心2019年开始承担“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充分发挥师资和管理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构建了“一体双线三段四级五层六环”送教下乡精准研训模式。


  • 一体即围绕一个主题对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

  • 双线即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下集中开展“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线上学习通识课程和主题研修;

  • 三段即明确训前、训中、训后安排,训前明晰目标、训中聚焦精准、训后跟踪学用转化与成果产出;

  • 四级即利用项目考核评价的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开展参训教师考核评估,贯穿始终、引领发展;

  • 五层即五级专业管理体系,覆盖全县、培训班级、乡镇中心校、学校、教研组;

  • 六环即通识研修、问题诊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的送教下乡六环节。这种送教下乡精准研训锻炼了培训项目管理队伍,提升了研训指导团队精准指导能力,培养了一批引领中小学学科研修的种子教师,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