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在探索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促进教师的 进步与发展——吴正宪团队优秀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工作总结
最新动态
在探索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促进教师的 进步与发展——吴正宪团队优秀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工作总结
2025-06-303


本文共4987字,阅读约需8.5分钟


武维民,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2020年末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将成果经验转化为帮助基层教师进行积极自觉的实践、反思的过程。我们要努力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成果的核心要义,从理念到实践,从学术到悟道,从运用到创生。吴正宪团队在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从整体构建推广的机制和路径——规划先行,精心设计成果推广内容——构建课程,做实推进路径和靶向帮扶——夯实落地三个方面重点推进。




2020年末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将成果经验转化为帮助基层教师积极自觉实践、反思的过程。我们努力让教师把握教学成果的核心要义,从理念到实践,从学术到悟道,从运用到创生。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2014年的“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和2018年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以下简称“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实施以来,吴正宪团队重点为11个示范区开展成果应用的实践与推广,持续为示范区提供助力,深化示范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讲好儿童数学教育故事,讲好教师进步成长的故事,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新贡献。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如何与区域的教育改进有效嫁接,为“双减”落地服务呢?成果推广是团队的新挑战、新起点,是成果更具普适性的再发展。推广过程中,我们在思考:推广项目组如何深刻认识成果推广的意义,进一步明确成果的核心价值?我们应该怎样助力示范区持续发展,让成果生根、发芽、结果,使之具有生命的活力?团队在推广中如何获得再深化、再进步、再发展?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我们不断清晰实践推广重点,坚守一个理念,即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三个探索路径,即儿童数学教育探索、教师教育探索、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为实现减负、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整体构建推广的机制和路径
——规划先行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整体计划。项目计划是项目组织根据目标的规定,对项目实施工作作出的周密安排。优秀教学成果是一项创新性的实践,需要持有者有更大的心胸和气魄去从由点到面、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由辐射、借鉴、移植到生根、开花、结果,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推广实施。这就需要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明确目标、内容、举措与效果预期,经历规划设计、实施探索、改进提升的循环推进过程。优秀教学成果的价值与作用一般体现为思想理念、运作模式、体制机制、内容举措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先进、可行的理念与理论体系设计方案为载体。吴正宪团队为更好地进行推广,从成果推广的角度对成果的核心要素再提炼、运行机制再聚焦、推广目标再明确等方面上下功夫。


1

整体发力——两项成果合二为一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2014年的“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和2018年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两项成果被先后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这两项优秀教学成果源于多年来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儿童数学教学实践及教师团队研修实践。我们团队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策略,形成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这两项优秀教学成果正是对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多年来教育实践探索的总结与提炼。两个成果一脉相承,主旨在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实现儿童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两个成果的核心要义。这样我们把成果定义为“在儿童数学教育的探索中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发展”,使两个成果形成更大合力,更有利于示范区推广工作的开展。


2

聚焦主要任务,明确推广目标



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团队明确了成果推广的目标,即经过三年的推广,努力使示范区的数学教师正确理解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践行儿童数学教育实践: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初步形成一支会教学、能研究、善反思的骨干教师团队;创建适合本地区的研修策略和机制,形成教师研修共同体,引领教师共同发展;物化研究成果,积累优秀的教学资源,服务本地区的发展。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研发成果推广的有效路径和运行模型,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发展。


3

构建“1+11+110+1100+N”的推广机制



规划使团队方向明、定位准、不走偏。方案规划一定在前,凡事要先想明白,想明白了才有可能做明白。在推广之前做好理念构架、人员管理、机制保障、研修策略、发展途径等。为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项目组指导示范区形成“三合一”的推进机制,就是总项目组、示范区行政部门、示范区研修部门共同发力,行政、业务共同推进,确保推进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构建“1+11+110+1100+N”的推广机制:


1是一个专家组的保驾护航。成立专案组,由吴正宪老师任首席专家,同时聘请文喆院长、张铁道博士、孙晓天教授等多位专家和特级教师作为顾问、专家指导推广工作,对课程设计、资源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11是成立11个示范区的专家指导团队。实施两级导师制——总项目指导专家和区域指导专家,负责项目组和11个示范区活动的设计、实施、指导、总结;


110是每个示范区遴选10个基地校,一共110所基地校。作为重点推广的核心基地,形成以基地校为核心的推广辐射,带动本地区的发展,示范区成立核心团队,与基地校集中发力重点推进;


1100是每个示范区遴选100位种子教师,11个示范区一共1100位种子教师。每个示范区遴选100位种子教师,作为成果推广的重要资源,要完成总项目设计的各项作业,使学员在任务驱动中成长,将优秀作品集结成教师研修资源。在研修期间,学员完成高质量的五个一:一篇论文、一节教学设计、一个案例反思、一个规划、一篇教育叙事。


N是每个示范区凡是进教室上数学课的每一位老师。(一个也不少)将儿童数学教育的理念努力推广、辐射到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2021年3月30日,我们项目组在精心研磨的基础上,吴正宪团队优秀教学成果推广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为成果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设计成果推广内容
——构建课程


成果推广应用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优秀成果共享机制,以优秀成果为引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示范区的广大教师的需求和现实情况,通过对成果的再解读,对推广的核心内容再提炼,构建系列的结构化的推广课程,为示范区提供系列可实施的资源,便于优秀成果的推广、辐射。


吴正宪团队的优秀教学成果体现出五方面的创新点:一是教学创新——创造儿童喜爱的特色课堂;二是教研创新——创新研修方式;三是课程创新——创建具有成人特色的教师研修课程;四是机制创新——工作站成功探索出“1+10+N”及网络研修机制;五是学术创新——提炼了一系列研修成果。


这些来自团队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广成功教学经验,研究新时期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都具有潜在的价值。推广过程中,团队主要聚焦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深度学习教学研究三个维度,构建三个模块30个专题的线上研修课程。


模块一:“好吃又有营养”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研究


多年来吴老师及其团队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形成了“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主张(见图1)。围绕着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开发系列研修课程,促进教师对儿童数学教育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模块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从我们的研究成果中提取出六大教师团队研修策略,进一步开发和丰富研修课程,推进教学成果推广工作。


  • 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

  • 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

  • 课后访谈——学生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

  • 同伴研修——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

  • 1+10+N——发挥专业服务的辐射合作机制;资源建设——增强对于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

  • 在研修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同伴交流、问题解决及反思建构过程,提升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从中获得有助于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新知识、新的行为方式和教学观念。


模块三:“深度学习”的项目研究


团队在教育部课程中心“深度学习项目”研究的推广中,开启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数学单元学习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明确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坚守好儿童立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与信心,按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组织学习活动,培育儿童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明确了团队要在继承、总结已有教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潜心研究,减负提质,帮助儿童建好数学学习的“承重墙”,打通“隔断墙”,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


成果推广过程中,团队在推广目标的引领下,研发资源,开展培训,促进成果的落地生根。努力引领示范区教师能较全面理解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内涵,熟练运用儿童教育的实践策略,促进示范区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实现“减负增效”。同时协助示范区开发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服务本地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做实推进路径和靶向帮扶
——夯实落地


成果推广应用的本土化就是将其他优秀的教学成果以借鉴的方式引入本区域或本学校,并通过与本区域或本学校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成果应用机制。作为成果持有方对于成果的推广要形式多样,瞄准需求,做好示范区的成果的本土化推进。我们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在示范区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推广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策略,让更多的教师能理解践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让更多的儿童享受“好吃有营养”的数学教育,让更多的教师实现专业进步和发展。


1

推动“十、百、千”工程,形成研修共同体



推广吴正宪团队优秀成果的一共有11个示范区,为更好地发挥项目组的指导力、传播力,使示范区工作协同共进,努力构建11个示范区、110所基地校、1100名种子教师,使之成为成果辐射的火种,带动更多学校教师践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形成成果传播的持续力量。培养一支会教学、能研究、善反思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团队。在2020年12月成立了示范区项目负责人微信群,建立了11个示范区的成果推广共同体,在项目组整体的协调下通过指导、讨论、交流、协商的方式明确各示范区推进的重点和路径。制定共同体工作的规则和要求,做到共同推进资源共享,指导示范区构建全员、区域、学校三级教研联动,基于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开展基于主题的多样化研修,形成共研、共创、共享的研修机制。


2

开展伴随式研修,共性和个性指导相结合



一是做好通识培训。通过全员培训,分层指导、自主学习,使教师理解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及实践中的方法策略。二是做实现场指导。根据示范区的需求,做实现场跟进式指导。三是推进线上伴随式研修。通过“讲座+答疑+实践+反思”等活动开展定期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儿童数学教育的精髓,理解八大特色课堂的内涵,创建儿童喜爱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学年中开展12次专题研修,促进示范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发挥基地的引领作用,实现共同成长



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核心基地的作用,做到研修引领、资源提供、方法指导,为其他示范区和基地校作出示范和引领。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在2012年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房山分站,至今已经近10年的时间。如今又成为吴正宪团队优秀成果示范区,从成果推广开始,项目组把房山示范区作为推广的重要基地,前期研发示范区的三年推广方案、2021年年度计划、示范区管理办法、示范区核心教师情况调研、基地校遴选标准和办法等材料和标准,为其他示范区提供借鉴,并为各示范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持,发挥示范区基地的作用。房山示范区在推进过程中积极推进“四段式”课例研修,即自主观课——磨课——改课——展课,依托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优秀课例,开展主题研修,努力达到一科带多科、优秀带全员、区域带校本的效果,努力在基地的带动下,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氛围,推进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在总项目组的引领下各地区也积极推进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推广工作稳步推进。


总之,通过成果推广,在多方的配合下,努力实现儿童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进步发展。作为优秀成果的持有方,我们要明确责任担当,努力做好推广工作,做实帮助指导,深化成果研究,讲好儿童数学教育故事,讲好教师的成长故事,在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中促进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