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分学科教师配置标准与需求预测
最新动态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分学科教师配置标准与需求预测
2025-06-227





本文共8808字,阅读约需15分钟




胡咏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刘雅楠,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教师、硕士

赵 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已成为掣肘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则为优化学科教师资源配置带来重大挑战与关键机遇。文章综合考虑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现实情况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设定学科结构均衡方案,并对教师需求数量和需求缺口进行测算。主要结论如下:2023—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缩减近半,在校生持续向城镇聚集;小学和初中教师需求六年内先后达峰,之后教师需求总量波动下降;教师需求盈缺将交替出现,学科结构均衡方案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基于此,建议构建学科结构均衡师资配置标准,分阶段有序降低城乡班级规模;建立校级学科教师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市级或县级学科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机制;优化调整学科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助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学科教师配置失衡带来的严峻挑战



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手段,调整教师资源的规模和学科结构有利于建成充足而结构均衡的教师队伍。然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已成为掣肘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配齐配足学科教师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重要议题。但是时至今日,我国的教师队伍目前还面临着学科结构矛盾。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镇学校生源持续增长,大班额问题突出,学科教师资源被“摊薄”,缺编缺员问题明显;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生源流失严重,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名义超编但实质缺人的现象,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小学科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而不得不减少相关课程的课时或者停开课程。在部分学科出现师资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师资的情况下,对教师而言,被动兼教多门学科将分散其投入主教学科与兼教学科的工作时间,甚至可能引致“两头占”“两头空”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实现专业发展;对学生而言,其在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将难以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在课下付出更多时间与经济成本才能更好地应对统一的考试评价。为夯实“五育并举”的师资基础,筑牢教育强国的建设基点,我国亟须出台面向义务教育学科教师的师资配置标准。


同时,我国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学龄人口峰谷变化为优化学科教师资源配置带来重大挑战与关键机遇。根据相关研究,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学龄人口分别在2023年和2026年达到峰值,此后将迅速下降。如果师资配置标准在未来一直保持目前水平不变或以近年的变化率变动,义务教育阶段将出现师资大量冗余的风险。在学龄人口变动新形势下,一些研究指出,长期面临学科教师失衡问题的义务教育阶段将迎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标准、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机遇。目前来看,近年聚焦义务教育分学科师资配置标准及需求的研究尚很有限。国内既往研究设定学科师资配置标准的常见做法是先确定总体师资配置的生师比标准和在校生数,再考虑学科课时量占总体课时量的比例测算各学科的教师需求数量。这种思路所形成的师资配置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工作要求的考量,其配置效果主要取决于总体生师比设定是否合理,难以对于学生各学科课程时间与教师合理工作时间产生保障作用。本研究提出学科教师配置的师班比概念,尝试在分学科教师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方面有所突破。


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关研究的经验与不足,本研究将基于“七普”数据,分城、镇、乡预测我国2023—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重点关注义务教育分学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统筹考虑城镇乡教育发展差异、各学科教师工作量差异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均衡的义务教育分学科师资配置方案,以期为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科教师配置结构、夯实教育强国师资基础提供有益参考。


城乡义务教育学科教师配置标准与需求预测方法



本研究首先对2023—2035年我国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进行预测;接着,引入分年级“学科教师师班比”的概念,以班级为单位设定学科教师配置标准,并且测算各年级班级数;最后分时期预测学科教师数量需求及其缺口。


1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预测



第一,学龄人口规模预测。课题组以“七普”数据为基年数据,使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方法和分城乡离散型人口发展模型,假定妇女总和生育率按中方案变化,结合2021—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对生育率等预测参数进行校准,预测我国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对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的规定,考虑到入学月份一般为每年9月,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各年级学龄人口规模:



其中,Pop_Gi,t表示第t年时i年级的学龄人口规模,Pop_Y5+i,t和Pop_Y6+i,t分别表示第t年时5+i周岁和6+i周岁的人口规模。


第二,毛入学率设定。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基本稳定,假定预测时期毛入学率将保持在“十三五”时期的均值水平(小学103.66%、初中102.70%),根据公式“在校生总规模=学龄人口规模×毛入学率”计算预测时期各年级在校生总规模。


第三,地区集中度预测。参考既有研究,构造义务教育在校生地区集中度指标,即城区、镇区、乡村在校生数占相应学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参考赵平等的做法,测算预测时期内义务教育在校生的地区集中度。根据公式“地区在校生规模=在校生地区集中度×在校生总规模”计算预测时期城、镇、乡地区各年级在校生规模。


2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分学科教师资源配置标准设定



目前来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应如何配置,尚缺乏一个像生师比、师班比这样的定量规划指标。部分学者曾提出“科班比”的概念,但未能明确其具体的计算方法。在实践层面,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活动主要面向班级开展,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班级的国家课程周课时量、学科教师平均每周的授课时数等教学工作有明文规定,因此本文尝试引入分年级“学科教师师班比”的概念,以班级为单位设定学科教师配置标准,以平衡不同学科教师工作量差异、保障学科教师配齐配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RTTPg,s表示g年级s学科的教师师班比,是指g年级s学科平均每班需要的教师数;NTTg,s表示g年级的s学科所需的专任教师数;NCg表示g年级的班级数;WCPCg,s和WTCPTg,s分别表示g年级s学科的班周课时数、教师平均周授课时数。根据式(2),只需明确各年级各学科的班周课时数与教师平均周授课时数,即可测算分年级的学科教师师班比。


1. 各年级各学科的班周课时数


根据安徽、北京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相关省份小学、初中各学科在不同年级的班周课时数求均值,以此作为全国层面各年级各学科的班周课时数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2. 各学科教师周授课时数


综观山西、内蒙古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作量参考标准》,为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每一位教师能有充足的精力投入日常教学,本文计算了相关省份教师周授课时数标准区间下限的平均值,具体如表2所示。


此外,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还会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影响。按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工作量应按照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也就是说,班主任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量应为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基于此,为准确反映各学科教师的平均工作量,进一步根据教师队伍中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对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进行调整。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主科教师教学班级相对集中、班周课时相对更高、承担家长更多教育期望,因此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差异。参考刘京翠、赵福江2022年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16166名班主任的问卷调查结果,将各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设定如下:语文教师为60%,道法教师为30%,数学教师为25%,外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均为10%,其余学科教师均为5%。各学科教师考虑班主任因素后的平均周授课时数如表2所示。



3. 各年级各学科的师班比


基于各年级各学科的班周课时数与教师周授课时数标准,依据式(2)计算各年级各学科专任教师的师班比,具体如表3所示。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考虑班主任因素的情况下,小学一年级1个班需要0.7个语文教师。由于本文设定的教师平均周授课时数充分考虑了班主任工作,较为理想化,因而可以将表3中小学、初中各年级、各学科的师班比作为各学科师资配置的理论值。



3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班级数量预测



班级规模是班级数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科教师师班比既定的情况下,班级规模越小,每个学生所能获得的教师关注越多,反之则越少。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世界教育强国小学和初中的平均班额分别为22.15人/班、23.38人/班。比较来看,我国小学和初中同年的平均班额近乎为世界教育强国的2倍,这将稀释班级内部的学科教师资源,不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2035年,在我国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规模可能缩减近半的趋势下,无论是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校舍等物质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逐渐缩小班级规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将我国2035年小学、初中班级规模的目标水平分别设定为22.15人/班、23.38人/班,并假定城、镇、乡小学和初中的班级规模均自现有水平以相同的年均增长率缩减至目标水平。根据公式“班级数量=在校生规模/平均班额”计算预测时期城、镇、乡地区的义务教育各年级班级数量。


4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需求数量与缺口预测



1. 专任教师需求数量预测


尽管学科教师师班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学科教师的充足性,但此师资配置方案并未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因培训、产假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性缺员问题。本文进一步参考金志峰等的研究,按专任教师总量6%的比例配备机动岗位。基于此,各地区各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需求总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NTTT表示某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需求总量,RTTPg,s表示g年级s学科的教师师班比;NCg分别表示g年级的班级数。根据式(3),结合本文对分年级学科教师师班比的设定以及对班级数量的预测结果,即可预测各地区小学、初中考虑机动教师岗位后的专任教师需求总量。


2. 专任教师需求缺口预测


进一步考虑教师减员的影响,分别测算“十四五”末期、“十五五”“十六五”时期的教师需求缺口。首先,测算近年教师减员比例。教师减员比例指的是当年因退休、死亡、辞职以及其他原因而减少的教师量与上年教师数的比例,不考虑调出及校内变动的教师。其次,预测未来教师减员量。假设未来我国城、镇、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减员比例均保持在近4年的平均水平,结合对2023—2035年每年教师需求数量的预测结果,根据公式“教师减员量=上一年的教师需求数量×教师减员比例”测算预测时期的教师减员量。最后,预测教师需求缺口。根据2022年的实际教师数量和2023—2035年的教师需求数量及教师减员量,利用公式“教师需求缺口=时期末的教师需求量—时期初的教师存量+时期内教师减员量”测算三个时期的教师需求缺口。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均衡配置方案的预测结果



在建设教育强国与学龄人口增减分化的背景下,本文设定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均衡配置方案,有利于抓住优化师资配置标准的关键机遇,保障开足开齐课程,夯实五育并举的人力资源基础。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

2023—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缩减近半,在校生持续向城镇聚集



随着我国生育观念转变、总和生育率日渐走低,2023—2035年小学、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先后骤降。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将进一步向城镇聚集。


我国小学在校生规模在2023年达到1.08亿人的峰值之后,在“十四五”末期开始小幅缩减;在“十五五”时期和“十六五”初期处于骤降阶段,2032年后降速有所趋缓;2035年在校生规模将降至5050万人,与2023年的在校生规模相比缩减了约55%。分城镇乡来看,小学城镇在校生规模将在2023年达到峰值(城区5148万人,镇区4107万人),自2025年起开始快速下降,到2032年降速放缓,呈现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乡村在校生规模在2023—2032年持续快速下降,2032年之后将保持缓慢下降趋势。到2035年,我国城、镇、乡的小学在校生分别有2560万人、1745万人和745万人。


与小学阶段不同,我国初中在校生规模将在“十四五”末期缓慢扩张,至2026年到达峰值5709万人,“十五五”时期开始持续下降;“十六五”时期在校生规模降速,2035年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将缩减至2982万人,与峰值相比下降了48%。分城镇乡来看,初中镇区、城区在校生规模将先后在2024年、2026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516万人和2678万人,达峰后均缓慢下降,但2031年后将快速下降;乡村在校生规模自2023年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尤其在2030年后将快速下降。到2035年,我国城、镇、乡的初中在校生分别有1494万人、1239万人和249万人。


2

目前小学急需道法、科学、体育、美术、劳动课教师,初中大多学科现有教师冗余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总体遵循生师比标准配置教职工,然而伴随着城镇化不断深化,城镇学校“大班化”问题导致学科师资被稀释,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引致师资名义超编但实质缺人。在城乡学校均面临较强的编制总量约束的情况下,学校往往优先保障主科教师资源的配置,主科教师兼教其他学科常被视作正常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现有教师队伍存在较为严重的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


基于学科均衡配置方案,结合2022年我国城、镇、乡义务教育各年级班级数,计算了当前义务教育各学科的教师需求数量,以及各学科教师需求数量与实际教师数量的比例RDE。根据表4,2022年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结构失衡。具体而言,城、镇、乡普遍缺少科学、体育课程的教师,严重缺乏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和道法课程的教师;此外,镇区与乡村在美术教师的配置上亦显不足;乡村更是额外缺乏音乐教师。相比之下,师资数量处于冗余或供需平衡状态的学科较少。在初中阶段,城、镇、乡初中在多数学科上均出现了教师资源的冗余,但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以及语文课程方面均存在明显的教师需求缺口。



3

小学和初中教师需求六年内先后达峰,之后教师需求总量波动下降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大幅波动的趋势下,教师需求总量将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一些研究使用固定的或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动态的师资配置标准预测未来的教师需求,但无法平衡教师总量与学科结构的矛盾,不能适应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发展需求。为助力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实现,应从配足配齐学科教师的角度更新师资配置标准。


基于学科结构均衡配置方案,计算了2025、2030、2035年我国城、镇、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需求。由表5可知,在小学阶段,教师需求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十四五”末期缓慢下降,到“十五五”时期迅速降低,在“十六五”时期稳中有降,2035教师需求总量约498.23万人,与2022年教师存量相比缩减近25%。分城镇乡来看,受在校生向城区集中的影响,城区小学的教师需求数量在“十五五”初期将达到峰值303万人,随后在“十五五”时期快速下降,“十六五”时期下降幅度放缓,趋于平稳;镇区小学和乡村小学教师需求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十五五”时期下降幅度最大。到2035年,我国城、镇、乡分别需要252.58万、172.11万、73.54万名小学教师。



在初中阶段,受学龄人口波动变化和学科教师师班比标准不断优化的影响,教师需求总量将在“十四五”末期与“十五五”时期持续提高,在2030年到达峰值570.84万人后加速下降,至2035年降低至414.21万人,比峰值时低27%左右。分城镇乡而言,受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的影响,城区与镇区初中教师需求数量将分别在2031年、2030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82.52万人和238.41万人,而后在“十六五”时期将快速下降;乡村初中受生源减少的影响,教师需求数量在“十四五”末期缓慢下降,而后随着在校生规模降速趋缓,且平均班额缩小导致班级数量增多,教师需求数量在“十五五”时期有些许回升,由于“十六五”时期在校生规模骤降,因此教师需求数量在此时期降幅显著。到2035年,我国城、镇、乡分别需要207.55万、172.02万、34.64万名初中教师。


4

教师需求盈缺将交替出现,学科结构均衡方案有助缓解供需矛盾



在学科结构均衡配置方案下,“十四五”末期、“十五五”及“十六五”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教师需求将呈现缺口与冗余交替出现的复杂态势。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学科结构均衡配置方案对未来教师需求的影响,本文在计算教师需求缺口时增加基准方案作为对比。在基准方案中,假定2023—2035年,城、镇、乡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师比将按2022年的实际生师比保持不变,且不考虑机动教师岗位,其他测算步骤与学科结构均衡方案相同。


在基准方案和学科结构均衡方案下,我国城、镇、乡小学和初中教师分时期的需求缺口情况如表6所示。在基准方案下,城镇小学教师需求情况呈现“缺口—冗余”的变动趋势,在“十五五”时期开始出现冗余;乡村小学教师则自“十四五”末期就出现冗余。在学科均衡方案下,镇区小学教师仅在“十五五”时期受生源快速减少的影响出现冗余,但这一趋势并未持续,随后在“十六五”时期,仍需补充新的师资力量以满足学科结构均衡配置的需求,乡村小学教师的冗余问题则推迟到“十五五”时期才开始出现。城、镇、乡初中教师在两个方案中均表现出“缺口—冗余”的变化。具体而言,城区初中教师在“十六五”时期出现冗余,学科结构均衡方案中的冗余问题相对更小;镇区和乡村的初中教师在基准方案中在“十五五”时期开始出现冗余问题,而在学科结构均衡方案中则延迟至“十六五”时期。



对比上述两种方案的教师需求缺口和冗余数量可知,学科结构均衡方案需要补充的教师数量更多,当出现冗余时,冗余的教师数量更少,这有助于减少教师资源的浪费,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城乡义务教育学科结构均衡师资配置的政策建议



1

构建学科结构均衡师资配置标准,分阶段有序降低城乡班级规模



未来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总体趋于减少,这将为调整生师比和师班比、缩减班级规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带来宝贵的机遇。在当前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应积极推动优化我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标准,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学科结构失衡问题,从学科结构均衡角度进一步提高教师资源配置水平。


未来在利用本方案配置教师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补充教师总量,使教师总量能够达到满足学科结构均衡配置要求的水平,确保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学校的班级规模逐步缩小,以趋近2035年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教师总量增加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可参照本文给出的小学、初中各年级各学科的师班比测算思路,根据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历史情况,及时评估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是否合理,从而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短缺学科的教师招聘工作,以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


鉴于我国各省市在学龄人口变化、教师资源存量及教育财政能力方面存在地域性差异,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目标方案,以推进义务教育师资的逐步优化。对于教师资源充足、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以学科均衡方案作为发展目标,先试先行,探索超越教育强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先行者。而对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可以先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更为长远的规划与实施,逐步将各项指标调整到学科均衡方案的目标水平,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分阶段、有序地优化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2

建立校级学科教师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市级或县级学科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机制



面对未来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波动变化,各地区要做好学龄人口变动和教师资源配置的动态监测,科学预测各学科教师需求缺口。建立市(县)教师进入与退出的科学监测机制,将监测对象具体到市(县)内各个学校,将统计分析的范围细化到中小学每个学科,从而可以精准评估市(县)内各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情况。对于学科结构出现失衡的学校,应及时进行教师资源的调配与补充,确保增量和提质并重。对于学科结构趋于均衡的学校,要注重其师资质量的改善,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求小规模学校在短期内配齐所有学科的教师较难实现。因此,有必要探索更为灵活的教师补充模式。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市级或县级教师资源统筹机制,促进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教师的合理分配和流动,采用轮流任教、校际走教、就近走教等模式,保障小规模学校开课数量和教学质量。 


此外,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资源调配时,还应关注不同学段之间的资源衔接。可以借助集团校或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及时调整不同学段之间学科教师的供给数量,以缓解学段间、学科间师资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市(县)内的义务教育师资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根据单一学段的教师需求波动盲目补充新教师。同时还应加强对各学段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帮助教师适应并胜任不同学段的教学任务。


3

优化调整学科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助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城乡学科结构失衡的现状,各师范院校应加强对短缺学科专业的在读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紧缺学科专业的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非师范生修读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为日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好专业基础。


在优化与调整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方面,师范院校需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高水平师范院校应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探索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以及跨学科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以及变动情况等信息,科学预测未来教师的需求缺口,并据此提前调整相应培养计划,避免出现某一类教育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增强教师资源配置效率和应变能力。


为更好地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建议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扩大“优师计划”的招生规模,优先满足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需求。通过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精准培育紧缺学科教师,确保定向培养与专项补充的有效实施。同时,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大“国优计划”的招生规模,以新模式培养基础教育科学类课程教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行业。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