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时代弘扬
最新动态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时代弘扬
2025-05-19312



本文共9270字,阅读约需15.5分钟


肖正德,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天翔,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厚土壤,教育家精神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的核心要义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生根发芽、孕育生成。新时代教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的教育家精神,在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方面,既要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又要加强道德修养,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在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方面,既要激发学生智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要日增育人本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方面,既要涵养仁爱之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要坚定弘道追求,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2024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融入教师培养、发展,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教育部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并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家精神研究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者围绕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家精神的关系,从文化视角阐释教育家精神,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重视教育家精神对于摆脱教师伦理困境、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论证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与时代创新,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趋势多重维度中认识其本质特征,构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然而,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对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爬梳与分析不够全面深入,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缺乏具体可操性。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较为全面深入地探析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弘扬路径,试图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厚土壤。教育家精神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的核心要义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生根发芽、孕育生成。


1

教育家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的历史渊源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师个体与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的高度凝练。“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教师作为“士”的代表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对于教师而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指引着教师未来的奋斗方向。所谓“大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即“仁”,孔子提出的温良、逊接、敬慎等高尚的品质都是教师“仁”的主要特征。作为儒家学派的最高道德规范准则,仁者“己欲立而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教师要做到博施济众,尊重、理解和爱护他人。发展到汉代,董仲舒将“仁”与“义”结合,“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先从“小我”做到“义”,在修养品德的时候,要明确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恰当把握公德与私德的界限,对于自身采用严格的道德标准,从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再从“大我”做到“仁”,“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爱在人谓之仁”。


教师所肩负的使命从古至今都绝非传授知识一项,教师心中有“大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热爱国家、关爱同学体现出来,学生才能体会到“爱人”的意义,从而将“仁”的观念传承发展下去。所谓“诚”,即“自成”,“诚”是万物的起点和终点,“君子诚之为贵”。若无诚,则万物也不复存在,要想做到“诚”,则要完善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中庸》中有这样的表述:“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至诚之心才能感化他人,至诚永远不会停止,最后达到“博厚则高明”。教师要想做到“诚意”,就要树立独立自我,并对自我进行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感化学生。《大学》中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这也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理应用“至诚”之心坚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师以身作则的高度凝练。教师优良的品行如春风化雨,一举一动都会长远地影响学生习惯的养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孔子素有“万世师表”的美誉,他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作出榜样,引领学生走向正途。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师者君子人格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言行的高度一致,即“文”与“质”的统一,“文”对应教师的外在形象和行为方式,“质”对应教师质朴、真诚的内在德行与修养,教师本身就应当是嘉言懿行的实践者,而非仅仅以此来指导和约束别人。《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中的“其必由学”所指的主体是黎民百姓,因此,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榜样,更是社会的模范,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塑造规范言行和高尚道德,发挥在社会教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使民众在不断地学习中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


春秋时期在道德方面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道德成为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而汉代儒学将道德目标转向“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内容。西汉董仲舒提出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做到“重义轻利”“强勉行道”,提倡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品行的积累。西汉杨雄提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极言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和道德启蒙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桐子之命”和“人之模范”。两宋时期把道德看作教师的首条标准:“师、傅、保辅佐人主,其名甚重,非道尊德重,不可以居也。”明代王阳明《严师箴》提出“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教师应当庄重持敬、知行合一;“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教师在为学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细节,按照道德规范行事,有高度自觉,处处谨慎;“毋事于言,以身先之”言语教导之外,应以行动先行示范,塑造教师的道德情操。明清之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提出太学祭酒要“惟择当世大儒”,教师地位与宰相同等重要,可见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行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之大,社会对于尊师重教风气的重视。


2

教育家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历史渊源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育智慧的高度凝练。在传统师道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启智者。孔子善用“启发术”,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隅以三隅反”,故颜渊称赞孔子“循循然善诱人”。此外,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在面对相同情境时,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作出不同指导。荀子认为教师的标准除“博习”外,还有四条:“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他强调教师需博学多识、地位高且受人尊敬、年长且有丰富的阅历经验、讲信用,有教授儒经的能力,能够循序渐进地讲解内容,传道授业时有条理且不违师法,能深刻理解并用浅显的语言阐释精微的道理。


孟子主张“启智”与“润心”并行,在知识和能力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学记》对于教师的能力标准进行了高度总结: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相对应的教育方法,“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继承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传统,避免强迫学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用问答,发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劳逸结合,“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将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课外的自由思考相结合,在融会贯通中学习;“不陵节而施”,尊重学习规律;“相观而善”,注意取长补短,合作共赢。西汉董仲舒提倡教学过程中要从微言之中把握大义,引发学生精心深入思考,“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孔)而博贯之”。宋代朱熹引导学生个人钻研,提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的“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同样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加以引导,“教者因人才之不齐,而教之多术”。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师教育家精神宝贵品格的高度凝练。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需要在一个持续、完整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积累和品德修养,在持之以恒中有所新成。汉代以降,儒家经学知识地位不断提高,衡量教师的标准与其对经学的理解程度相关,只教学生记诵儒家经文的“经师”数量激增,这引起了王充的不满:“古今不知,称师如何。”他认为教师在学习儒经的基础上,还要博古通今,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背后所蕴含的“道”和“理”,如果教师水平不高,就会出现“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的情形。朱熹将教师的学习内容总结为“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当所学”,可见儒经之外的知识也是教师要学习的范畴。明代王廷相提出:“古之有身教焉,今唯恃言语而已矣,学者安望其有得?”只依靠言语来教导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及身教,“近世复有以清心、静坐、解悟教人者,求诸义理、德性、人事之实……此又言语之不如也”。静坐体悟同样脱离现实生活,达成学与行的统一只能依靠身教。


王夫之要求教师“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扎实学识是为师的基本前提,没有真才实学,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师只会“自昏昏教人昏昏”。明清之际颜元崇尚“习行”,致力于培养主观能动性,“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空洞和乏味的,不能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来帮助,在《四书正误》中有许多师生讨论现实问题的问答内容:“屈伸往来”“性情功效”“造化之迹”,集中体现了实行的教学作风。黄宗羲提出的“学贵独创”要求知识上的推陈出新,勇敢表达自己的独到想法:“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学的知识范围狭窄而浅薄,无法解决学生的困惑,这样的人不可为师;“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强调了博学是基础,但做学问需要向精深发展;“异同之论”突出了想法多样性所带来的问题探讨和思维碰撞,“古之善学者,其得力多在异同之论”,教师的新想法会带来新的结论和知识,促进理论的进步。


3

教育家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的历史渊源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的仁爱之心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师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度凝练。仁爱作为贯穿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育人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热情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教师在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时候有爱心、有耐心,愿意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不因为感到疲劳而倦怠。“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体现出孔子乐教善教的品格。此外,孔子还生活节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贪恋荣华富贵,认为违背道义得来的富贵毫无意义,如浮云一般,他甘于奉献,言传身教,其学生颜回耳濡目染,被老师称赞安贫乐道。“仁爱”思想是孟子对于孔子“戴仁而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整合,将仁爱的对象划分为“亲亲、仁民、爱物”,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乐”中,第三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师也是伯乐,具有辨识千里马的眼光,对其悉心教导,最终使之成才,辨才与惜才是乐教爱生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仁爱是“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国家的爱—坚守岗位为社会培养接班人;对教育事业的爱—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爱—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价值遵循。唐朝韩愈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职责之首便是“传道”,师者所传之“道”即孔孟的仁义之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教师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学生和身边的人博爱,恰当地实现“仁”,慢慢得“道”,让自己无需倚靠外界力量而具备良好的修养。宋代周敦颐将教师描述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体现出儒家中庸的思想。朱熹根据前人理论总结出“凡师之道,威和并至则吉也”,教师过于威严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而太过温和,则会失去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师“入世”精神的高度凝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将教师的重要性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相提并论,给予教师参与社会改革的权利,满足时代需求,为社会和人民服务。“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强调了教师在具备深厚知识的同时要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具备胸怀天下的眼光,关注社会发展步伐,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学记》中“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将“师”提高到“君”的地位,“故师也者,所以学位君也”。董仲舒认为道德教化是立政之本:“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教化废而奸邪并出。”通过设置太学来掌握国内的教育,设置庠序来负责社会教化,学校通过“仁”“义”来教育和感化人民,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他还主张“兴太学以养士”,政府直接掌管教育相关事宜,并通过察举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学校中所设五经博士皆为德才双全之人,此时国家将道德教育视为学校的职能,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被我国历代知识分子所传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阐明了知识分子为实现自身价值所要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北宋周敦颐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最终可以达到“朝廷正”“天下治”的局面,可见教师具有“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黄宗羲主张教师议政,认为教师有权利和义务来议论国家事务的正确与否,由“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教师除了有真才实学外,还要坚定弘道追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为民分忧。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的教育家精神,在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始终被传承并被不断发扬。新时代教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的教育家精神,在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方面,既要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又要加强道德修养,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在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方面,既要激发学生智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要日增育人本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方面,既要涵养仁爱之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要坚定弘道追求,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1

教育家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的时代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关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教育家精神,启迪新时代教师既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又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与引导学生,争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教师要大力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伟业。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强调教师理想信念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推动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教师个人理想信念深度融入国家和民族大业之中,努力做教育强国建设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二,加强道德修养,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新时代教师规范言行举止,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成为身正为范的躬行者、立德树人使命的担当者。因此,新时代教师应该遵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道德修养,争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一要明大德,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坚持将自我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中,引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服从国家利益,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二要守公德,将社会公德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学习并自觉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等基本社会公德,成为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三要守私德,修身律己,以德立身,并以自身德行感染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

教育家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时代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关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躬耕态度的教育家精神,启迪新时代教师队伍既要练就教书育人、启智润心的本领,激发学生智慧,润泽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要坚持终身学习、探求真理和敢于创新,与日俱增育人本领,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激发学生智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独立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是教师应有的基本态度。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启发学生智慧、润泽学生心灵的育人智慧,关注每一个鲜活生命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为每名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这就诉求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将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纳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在职前教师培养环节,优化以教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育,特别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人和社会镶嵌关系的理解、对历史发展变化的理解;在职后教师发展环节,通过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的方式,帮助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树立正确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关怀者,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


第二,日增育人本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前提,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新时代教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与日俱进、增强自身的育人本领。具体而言,一要始终秉持勤学的理念和态度,保持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视野开阔、乐学善问、笃行不怠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素养。只有知识视野开阔、教学水平高超、文化素养深厚的教师才能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才能让学生养成乐学善问的习惯,才能引领学生成为虚心问学、笃行不怠的终身学习者。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教师只有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才能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素养培育的需求。二要始终心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懈探索、善于反思的求是精神。新时代教师要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通过扎实的研究与实践,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问题,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懈探索、善于反思的求是精神。三要勇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带领学生探索学术前沿。教师是终身学习的领路人,也是创新的领路人。新时代教师要密切关注教育前沿理论与实践,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与教学观念,引领学生掌握新知、探索学术前沿,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早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3

教育家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的时代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中关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启迪新时代教师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具有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一,涵养仁爱之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与智慧的流动,是对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持,这就诉求新时代教师必须秉持“三个一切”的教育理念,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一是以仁爱之心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诉求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托举起学生的成才梦想。这就诉求新时代教师要涵养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心热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一切努力,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点亮学生的人生之路。二是以仁爱之心“为了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工作的全体性,要对所有学生公平无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应有任何学生被忽视或落下。这就诉求新时代教师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创设温馨、自由、安全的环境,服务全体学生,关心、关怀、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不落下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是以仁爱之心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必须着力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心理、实践技能等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尽可能满足学生对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愿望和需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坚定弘道追求,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一种深远的社会责任。将“胸怀天下”与“以文化人”相结合,便是要求新时代教师在具备广博胸怀的同时,还要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承与教化的责任。亦即,新时代教师既要以心系苍生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心态、弘文传道的追求,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又要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创造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践行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使命,为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