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活动峰会
招募会员
联系方式
单位介绍
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政策、人才、管理三个视角说校长课程领导力
最新动态
从政策、人才、管理三个视角说校长课程领导力
2025-05-05
8
本文共4206字,阅读约需8分钟
李赠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课程是点燃学生潜能与梦想的“跑道”,是他们通往未来世界的“船票”。学校能否高质量推进课程建设与实施,校长是关键因素之一。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认同的:“学校最大的风险来自校长,最大的瓶颈往往也是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首席”,校长的思想、眼界、文化乃至性情,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规划与落地。笔者认为,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至少需要三个视角:制定课程目标的政策视角、保障课程质量的人才视角、优化课程实践的管理视角。
一
吸收-领悟:
制定课程目标的政策视角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回应国家育人需要。
在宏观上,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战略。
国家教育战略体现在教育方针上,体现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中,在文字表述上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学习与领会国家教育战略,需要用辩证的历史发展眼光系统地了解与研究: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战略?具体表述、内涵是怎样的?如何在实践层面落实?校长需要对此进行全面了解,甚至是深度研究。
在中观上,精细研读各类教育政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明确了落实教育战略的具体措施。作为校长,在规划学校校本课程时,必须精心细读这些政策文件,准确把握政策意图,找到学校实践的切入点。政策具有前瞻性,校长必须努力将那些暂时可能无法落地的“未来要求”在学校的课程中有所对接、有所布局。例如:《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在“用好社会大课堂”这一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鼓励各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制作上线‘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不断丰富平台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先行一步将这些政策落实在课程建设中。
在微观上,主动关联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全面修订,这是校长带领教师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最直接依据。此外,校长还须深入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文件是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出口的“质量标准”,是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画像。校长只有站在这一高度审视学科教育、学科教学,才能清楚地知道学校课程如何正确地“到那里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
读懂-转化:
保障课程质量的人才视角
课程,最终为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在规划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践时,应遵循结果导向的“逆向设计”思维,始终以人才质量标准导向课程规划与实施。
1. 立足人才培养的起点:儿童经验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在规划学校课程时,要把“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摆在最突出的地位。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今天的儿童,他们不缺学习机会,不缺社会信息,不缺技术资源,拥有着更多的创造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校长在领导学校课程实践时,要比一线教师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切要从儿童经验出发,儿童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他们不再只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参与到课程规划、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学校要充分创设条件发挥他们的经验与创造力。
2. 遵循人才成长的支点:学习规律
学习与成长是有规律的。人类在脑科学、神经学、认知结构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迭代,让人们不断接近“人如何学习”的客观规律。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只有遵循人才学习的本质与规律,才能真正走向高质量。“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学习是对问题的探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诸多变革,就是对学习心理、规律等研究成果的科学应用。例如:针对“人的学习是综合的而非割裂的”这一条规律,课程设置逻辑要从“学科领域”走向“学习领域”。“领域的设置可以为相近学科创造整合和综合的机会,不仅减少了重复学习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各学科教师有效建构丰富而真实的“学习领域”,让学生的学习实践从“为了知识的学习”转型为“通过知识的学习”,最终把学科知识和能力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
3. 锚定人才的终点: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必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为了高质量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做了不少重大的调整、改革,作为校长,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必须一一坚定落实,如加强课程综合、变革育人方式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针对青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如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乡土意识淡薄、亲近自然的机会少、心理问题频发等,在课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例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开发了城市“乡”育课程,以知“乡”愁、读“乡”史、识“乡”物、入“乡”俗为主要内容,以“融进来、化出去、联起来”为基本路径,建构了由校园生动课程、校家驱动课程、校社联动课程三部分构成的开放性、多元化课程体系。
三
设计-建构:
优化课程实践的管理视角
学校是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责任主体,校长作为责任主体的第一责任人,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实施。
1. 文化眼光
“校长必须以百年的眼光、百年的角度思考教育,坚守教育规律,并在坚守规律的同时,坚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没有自己的句子,就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没有具有高度自觉的学校课程规划。”课程文化首先要服从学校长期传承与沉淀的独特的校园文化,那是一代一代师生在实践中共同传承、践行及相互成就而形成的,是一所学校的根脉所在。
西乡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内的绮云书室是一座省级文物,也是深圳市宝安区认定的红色教育基地,我国第一位法学女博士、女律师、民国女杰郑毓秀在此接受了早期的启蒙教育。以郑毓秀为代表的前辈身上所体现的“绮云精神”,具体表现为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求真求实的法治精神、勇往直前的英雄气质、坚毅刚强的不屈精神、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也展现着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鼓舞和激励学校一代代师生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基于此,我们以“绮云精神”为内核,围绕“品格玉秀、思维灵秀、身心健秀、气质雅秀、行动新秀”的“毓秀”学子培养目标,聚焦“五育并举”,开发了绮志课程群(道德与人文)、绮思课程群(数学与科创)、绮健课程群(运动与心理)、绮美课程群(艺术与审美)、绮创课程群(劳动与实践),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2.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个管理学名词,有效的结构化思维可以使思考者思路更清晰、执行更有序、决策质量更高。校本课程实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课时的调配、活动的开展,还是机制的运行等,都需要决策者善用结构化思维。
其一,课程路径需要结构化思维调节。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的策略有:一是分层次教学。数学、英语等学科在小学高段尝试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分项目教学。体育学科采用同课时多项目教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喜好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三是大小课教学。道德与法治、美术、劳动、综合实践等课程操作性强,学校尽量安排两节课连堂教学,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
其二,课程研讨需要结构化思维优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各学科要安排不少于10%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了让主题学习“跨”起来,我们在原有的学科深度教研的基础上,主动融入年级教研与师生共研,推进“三个结合”,形成了灵动而有效的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的教研新生态:整体设计——学科深度教研与年级融合教研结合;真实实践——“教”研与“学”研结合;开放分享——“确定性”教研与“可能性”教研结合,让每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有主导学科的价值引领,也有参与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融合,有效地保障了学习活动的质量。
其三,课程边界需要结构化思维联通。
当前,如何让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育人价值真正达成?我们认为,在共同体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要大胆创新课程内容,突破课程的学校边界,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基于“课程”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建设高质量的育人共同体。例如:西乡小学的城市“乡”育课程就是开放的多元结构体,由学科与活动为主的校园生动课程、学校指导家长开展的校家驱动课程、学校与社会协作的校社联动课程构成。
3. 资源策略
课程资源犹如下炊之米,一旦资源供给不足,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自然就有力不从心之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这些资源怎样才能被学校课程统筹,被教师教学利用?校长的资源策略尤为重要。
以城市“乡”育课程为例,我们提出了三种资源策略。
其一,融进来。
通过组织各学科教师梳理学科可融合的“乡”育内容,利用学校常态化活动以及当地传统节日活动,引进校外资源,如每年深圳最大的民俗活动“三月三”进校展演,让学生倍感亲切。
其二,走出去。
城市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社会职能部门齐全、行业岗位众多,这给学校创造了丰富的职业体验、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深圳市教育局创造性地提出“每周半天校外计划”。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每周半天校外时间走进周边美食店、手工艺店“拜师学徒”,学一门手艺。我们还与社区、市场、周边医院沟通,安排学生周末在家长陪同下参与志愿服务,如交通值勤、市场管理、医院服务等。
其三,联起来。
学校积极与社区、城市相关资源平台建立联系,成立假期学生实践基地联盟,并以课程内容为引擎,驱动、指导家长自行前往基地开展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校长只有高位把握学校课程目标,精准设定人才培养标准,科学设计与开展课程实践,将自己锤炼成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不可替代的平等“首席”,才能真正让全体师生在高品质课程中教学相长、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