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北师大实验中学: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的初步探索
最新动态
北师大实验中学: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的初步探索
2025-04-2924






本文共2874字,阅读约需6.5分钟





谭杰、韩英魁、韩冬兵、金旭、崔怡婧,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致力于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在跨学科课程建设、跨学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整体上还属于比较片面、零散、自发的局部探索。为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探索构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跨学科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设计与实施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1


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的内涵与内容


课程群是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单元,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由若干门涉及艺术、技术、人文、科学等各学科领域的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共同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课程群中的课程,让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有外显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有脑内的思维活动;采用小组式、合作式学习组织形式,让学生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发挥自身能量的同时感受到合作伙伴的力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融入学习,对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模拟。

目前,学校的跨学科课程群由十余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主要分为学科中心主题课程、话题中心主题课程和情境中心主题课程。学科中心主题课程,是以某一门学科为中心,将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别墅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音乐plus”等。话题中心主题课程,是以话题为中心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连接,更强调经历共同的学习过程,如“智能创想”“行空板创意设计”“创意挑战”等课程。情境中心主题课程,则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整合各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综合主动地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如“校园体艺中心的设计与制作”“传统宫灯工艺”“数字生活交互:手机APP编程自由创作”等课程。

例如:“校园体艺中心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设计背景,是学校预规划新建一栋以体艺功能为主的综合楼。为此,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新设计各具特色的体艺中心。在该课程中,2~3名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能发挥个人专长,也能在讨论和实践中形成集体智慧。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通用技术、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搭建体艺中心主体楼群模型,运用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体艺中心内外部的布局、装修与美化,运用音乐学科的素养能力进行艺体中心使用音乐的编曲与分配,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人脸识别、环境温度调节等人工智能的编程与设计。在整个项目作品的制作中,需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在课程的最后一天,学生对所有作品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制作PPT介绍作品的主题、设计理念及制作过程,并现场演示音乐、灯光、声控等人工智能控制部分,教师进行现场评分。学生创意迭出,设计了“传统与现代交织——冰客天地”“艆峻楼”“红舫逐漪,瑞雪祺冬”等作品。在明确的项目或任务驱动下,学生加深了对所涉及的不同领域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小组合作中问题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等得到了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解决各类情境预设问题中学会了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面对挑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的组织与实施


学校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的组织和实施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设初期的试点探索。在跨学科综合课程群建设的起步阶段,学校组建了 STEAM 项目课程工作组。该工作组负责学校跨学科课程的先期探索工作,由课程教学评价处课程主管牵头,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学科各挑选1~2名学科组长或骨干教师参与。在每学期的固定课程研发时间,团队共同开展课程研发与设计。此阶段以短期项目式课程为试点,招募部分高中学生参与。在寒暑假期间,利用4~5天时间,开展中心主题课程、跨学科技能课程、生活实践主题课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多学科教师参与及问题解决。在初步成功开设若干门跨学科课程后,学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学科的全体教师,全面参与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参与过程中,部分教师面临教学理念存在差异、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学校通过组织跨学科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进而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课程实施范围拓展与优化。随着跨学科课程的逐步成熟,实施范围从信息技术等特定学科,逐步扩展到高中其他学科。学校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联系,进一步开发新的跨学科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科学设计并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内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跨学科课程群中各课程或同一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连贯性。

跨学科课程群在高一、高二年级采取走班教学模式。学生在高一、高二年级的任一学期,可自主选修2门跨学科课程。每周安排2课时,每次2节课连排,每学期共16周,总计32课时,每次课时长80分钟。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特定项目开展调研、设计、实施与评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综合课程群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由项目展示评价和平时评价共同组成,分别占比40%、60%。项目展示评价是对学生独自或小组合作利用跨学科技能完成项目作品进行综合展示的评价,相关学科教师在项目成果展示前确定评价维度、形成评价量表,在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共同参与、现场评分。例如:“别墅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评价包括技术意识(10分)、工程思维(15分)、创新设计(15分)、图样表达(20分)、物化能力(40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细分为4~5个要点,每个要点2~8分不等,跨学科任课教师依据各项要点对学习小组进行评分。

平时评价指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优势特长、对成果完成的贡献情况等进行评价。教师将平时评价指标细化,根据项目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平时表现,重点关注出勤情况、学案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在课堂上,除了必要的知识讲解与技能展示外,其他时间均是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设计、完成作品。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观察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配合与分工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分工不合理、小组成员是否有不参与或参与少的情况,在记录、打分的同时及时给予指导。

在课程结束后,学校采用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如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感受及评价、学生学习后的能力提升与收获、对课程优化的建议等,进而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