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活动峰会
招募会员
联系方式
单位介绍
首页
>
最新动态
>
刘华蓉:珍视家庭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价值
最新动态
刘华蓉:珍视家庭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价值
2025-04-15
6
本文共1871字,阅读约需3分钟
刘华蓉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明远教育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报》编审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的一部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正值新春佳节,正是万千家庭团聚团圆的时候,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引发我们再思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再探索如何建设好家庭、家教、家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加重视家校合作,更加珍视家庭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
在家庭、家教、家风正在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同时,当社会对“内卷”“空心化”的忧虑日益加深时,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育人突围的路径。在象山丹城第五小学内,有一个家风馆,馆内陈列着象山历代家训展示、象山家训践行、象山姓氏和主要家族、象山家训选读、象山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成就等内容,来这里参观的不仅有中小学生,还有当地干部和群众。某小学召开“家风故事会”,学生们通过展示家里老物件来讲述自家的故事:古朴陈旧的木工工具箱、褪色的军功章、补丁摞补丁的旧账本、写满批注的古籍……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物件,成为德育课堂的生动教材。
家庭不仅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也正在成为被重新重视的“教育基石”。在采访中经常发现,家校协同程度高的学校,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更高;乐于参加家长互助、家长会,学习家教知识的家庭,亲子冲突的发生率更低。这些微观层面的实践,也许正印证着一个宏观判断:
家庭,正在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变量。
这种认知转变的背后,是教育发展逻辑的深层演进。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4%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硬件设施的“补短板”基本完成。但“后普及时代”的教育焦虑并未缓解——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足等新矛盾,倒逼教育重新审视家庭这一“最小教育单元”的价值。
在传统家族、家训逐渐淡出现代生活的今天,家庭、家教、家风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嬗变。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传统大家庭逐渐消失,有家训家风传承的家庭减少;另一方面,人们重新认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全社会为家庭家教家风提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全国已建立数万个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了家长委员会。
这种变化在基层教育实践中尤为明显。重庆谢家湾小学开发的《家庭公约》手册,“每天20分钟亲子共读”“每周一次家庭会议”等将家庭教育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指南,使大多数家庭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江苏南通的“家庭教育诊所”,由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组成专家团队,已经累计为2万多个家庭提供“教育急诊”服务。这些创新尝试揭示:现代家庭教育既需要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更离不开专业化的支持体系。
教育界正在推进的协同育人“破壁实验”带来了家庭家教家风的新变化。有的学校研发“家国课程”,将祠堂文化、家谱编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追溯家族史的过程中理解“家是最小国”的深刻内涵;有的学校开发“家庭能量评估表”,通过具体指标帮助家长诊断教育行为,通过将家庭教育“可视化”的尝试帮助家长调整教养方式;有的机构研制“VR课堂”“AI育儿伙伴”,通过技术应用帮助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有的学校试点“家庭教育积分制”,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等行为量化,积分可用于兑换教育咨询服务;有的学校实行“家校共育电子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在家和在校表现,生成个性化成长图谱。
这些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正在影响家庭、提升家教、改变家风。
新时代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有两种倾向需要警惕:一是将家风建设简单等同于复古,机械复制传统家规而忽视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二是过度依赖技术手段,用数据算法替代情感沟通。在江西婺源,百年古宅改建的“家风传承馆”里,既有《朱子家训》的拓片陈列,也展示着现代家庭的“数字家书”;在四川成都,社区创办的“家庭教育咖啡厅”,让年轻父母在轻松氛围中交流育儿困惑。这些尝试昭示着,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教育理念,既能保持精神内核的延续性,又能生长出适应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教育强国建设既需要顶层设计的“高线引领”,更离不开亿万家庭的“底线实践”。当学校开始珍视每个家庭独特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当社会逐渐形成支持家庭教育的生态系统,那些藏在老照片里的家风、刻在器物上的家训、融在日常中的家教,终将汇聚成滋养时代新人的精神长河。这种静水深流的力量,或许正是破解教育焦虑、重构育人生态的关键密码。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