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框架及其实施理路
最新动态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框架及其实施理路
2024-06-275

转自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yMjcxMQ==&mid=2649520850&idx=1&sn=cd1693fc5406d0210e262bb5eec43f75




本文共7526字,阅读约需12.5分钟



姚君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龙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徐 姣,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龙实验小学综合办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

庄 薇,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龙实验小学课程部助理、中小学一级教师


儿童创想课程是在学校创想理念指引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补充的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课程体系的建构中,用整体育人的视野,厘定创想课程的内涵范畴,形成创想课程的价值坐标,用系统建构的思维规划、用实践育人的思路建构创想课程。由此,学校课程从单科突进走向复合式的课程群,从规定式的课程走向融合式的课程,从书本的静态知识到动手动脑的实践课程。


儿童创想课程是在创想理念指引下的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环境课程、学校活动课程等校本课程为补充的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旨在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星河实验小学”)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其学习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潜能。它以科学创想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价值感,引导他们主动发展,成为拥有中国心、世界眼的时代“创想家”。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理念建构


1

素养为要,采用“融合式”的课程样态



创生课程的“融合式”课程样态,要打破学科、时段、年级等的壁垒,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深入的认知体验,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①进阶化的课程目标


星河实验小学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核,确立了创想少年“端行、好学、健美、乐创”的“儿童创想家”课程形象特质,形成了儿童创想课程目标链,针对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渐进性课程目标:低年段的学生侧重于好奇心、探索欲与创想意识;中年段的学生则侧重于想象力、探究力与创新思维;高年段则侧重于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创新品格,同时结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经过实证观察,形成“观察、体验、发问、探究、合作、表达、情感”七个儿童日常创造性行为作为目标达成的支架,并将其细化融入课程总体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年级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之中。


②整合化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要关注教学要素的“契合”,应以学科内容为原点,以核心素养为维度,将重点内容、教学活动类型、教学形式、教学场所、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优化“组合”。其次,要关注学习资源的“整合”,应以创新人格为指向,通过“合并同类项”的课程整合、学科类比提取相似基因,如国家课程中的道德与法治与地方的诚信与做人、环境教育、生命教育与学校期待的品性课程有机整合。与此同时以“创新素养”为基本点,通过项目学习的“融合”,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围绕创想素养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有机融合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开发指向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


③弹性化的课程机制


一是弹性课时制,包括游戏十分、发散一刻、创想百分百等课程活动,按照不同年段孩子的成长节律,实现短课时、中课时、长课时之间的长短相间,以及“40+40”联排课时、角落课程、场馆课程等N分钟课时的灵活设置,全方位服务儿童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探究。二是学科跳级制,简称跳科制,不同于跳级制,跳科制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选择性、差异性,不受固化的年级限制,不受班级统一的应然束缚。实践表明,跳科制能更好发现儿童的优势学科,支持儿童优先发展,并用优势学科驱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无限的可能。


2

整体育人,打开“复合式”的课程结构



儿童创想课程内容与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兴趣、已有经验等联系密切。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中,通过对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梳理和统整,融合建成了儿童创想课程的三大课程群。


最为重要的是核心课程群,以创造性思维贯穿国家课程,具体实施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挖掘、梳理各学科的创新育人要素和特点;二是在目标达成中融入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的要求;三是统整内容,形成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既面向全体又观照不同,有效落实创想素养培养目标。协同课程群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创想素养发展指标,开发相应的游戏课程、思维课程、项目化课程等,循序渐进地推进创想素养的培育。支撑课程群则是以不同年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征为“群”,教师自主开发并实施以项目研究为主题的课程,以支持儿童兴趣的发现与探索,为无限可能创造机会。


3

协同构造,搭建“立体式”的课程路径



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需要激发多元课程主体、建构学习共同体激发个体与集体创造,形成多梯度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低结构多主体开发。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激发更多人参与创想课程的研发,根据开发主体的不同建构课程群落:儿童参与的朋辈课程、角落课程,家长参与的“FSC课程”、周五晨光爸爸课程、博物馆课程以及线上虚拟课程,等等。当然,教师是课程群的整体建构者和引领者。


伙伴群项目化实践。师生、生生、亲子、社会各界之间形成不同维度的课程项目伙伴群,可以对实践课程采用项目化的方式来推进,如儿童参与的跨年级朋辈课程、相同好奇问题的角落课程等,都体现了朋辈间的合作性、体验性、实践性等特点,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共同体。


协同化立体性资源。可以从三个“突破”着手:一是空间突破,包括每一间教室作为创想探究地、家庭创想实验室的普及以及七大创想学院在市区建立的创想实践基地;二是时间突破,周一全校走班、周五早晨爸爸时光、周五下午年级主题;三是主体突破,儿童、家长、教师和社会有识之士、特聘教师被视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共同推进“100+”微课程资源行动计划。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设计框架


以借鉴较有代表性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要素为载体,打开儿童创造思维认知过程,在各个学科以知识为载体,设计共享、协商、建构、集成“四段式”协作学习活动。


1

在基础性国家课程中深植学生创新素养



在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国家课程中提炼其创新育人特点,梳理创新育人要素,探索在地化策略的实施路径,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进行重构和变革,实现有趣的、创想的课程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参见表1所列学科。


2

主题性活动课程中支持学生创新实践



主题性活动课程支持从有趣到兴趣的学习,课程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在童年埋下创新的种子和线索。


①主题凝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幼小衔接期,我们主张让教育适应儿童,提倡一直好奇,一直可爱,以“好种子”为主题,广泛地接触自然万物,包容儿童模糊性的状态。马鞍期让情感得以培育,鼓励不断探索,不怕失败,以“小当家”为主题,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前青春期让志向得以启蒙,激励发现伟大,不断创造,以“规划师”为主题,帮助儿童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规划未来方向。


以衔接期“好种子”课程为例,我们观察到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方式存在断层,需要内容与方式的前延后续,观照幼儿在生活、身心、社会、学习四方面的过渡,由此课程内容包含一日体验启蒙课、一周主题日适应课、十得品格课等。十得品格课是以一得一故事、一得一儿歌、一得一活动、一得一训练、一得一反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儿童适应节奏,习得规则,最终育向上的、完整的、好奇的种子,引导儿童做了不起的种子。



②线索设计,遵循儿童阶段性发展规律


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是主题性课程三条并行不悖、相互交织的线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特质出现的年龄会有差别,发展过程中会有强化有削弱、有保留有消失,其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因此保护和养成这些特质,尤其要遵循儿童阶段性发展规律。


“FSC课程”贯穿6个年级12个学期。在好奇心最为旺盛的低年段,以自然、博物为主,通过大量体验课程奠定儿童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让儿童叠加认知、创新意识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和想象力逐渐聚焦,到了高年段,已经能呈现出一定的创造力。此时的基地选择更多倾向于科创类的公司、研究所等,以体验、实践为主。


③内容体系,适切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遵循从具象到抽象发展规律。其记忆能力、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都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低年段学生热爱游戏和活动,高年段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更浓厚的兴趣,中年段学生处于过渡期,对课程学习有了更好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针对儿童不同阶段发展需求,我们研发“超级戏剧王”“小小建造师”“创想行动派”这三门课程,其在儿童创想素养的培养上各有侧重。但均以解决问题、创意设计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效打破了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创新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科学兴趣提供了系统支持。


3

定制适合性潜能课程支持学生个性发



潜能课程针对“钱学森之问”,按照“整体设计、链环实施、校本自主、抽离加速、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原则,为学有余力的儿童提供“精、全、博、简、优”的课程。采用集中式潜能班、分布式潜能班、巡回辅导班等个性潜能教育方案,形成以培养自主能力为主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课程体系,助推这类儿童从兴趣到志趣的发展。


①“科创”为轴的课程模块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响应时代号召,结合本校特色,融合周边资源,学校团队着力开发了少年科学院课程、天赋少年发现课程、创想实验室潜能课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课程四个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可单独开设,也可相互结合,形成综合性的科创课程。课程涉及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四修匹配”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研修方式对儿童学习有着不同的作用,主题性潜能课程以培养自主能力为主,设立了“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学习方式[5]。一是基础普修,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基础性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二是兴趣选修,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导师指导下发展技能和才华,培养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个性化成长;三是专业精修,针对特定领域到娃娃创想实验室由研究人员指导学习和研究,激发该领域探究的志向,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四是自主研修,自主选择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现自己伟大的可能。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研修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③“智能支持”的资源融合


潜能课程将学校的优秀师资、科学馆、数字馆、课程资源与校外科创基地、课程导师融合,又辅以网络设备、物理服务器等整合形成一个共享的、复用的资源池,其资源不断充实、与时俱进。


“少年科学院课程”是以发现潜能方向、培养和发展兴趣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以室内课程为主,内容包括“数字科学家”“带你走世界”“结构建模”“认识星空”等,学生所表现的才能可归属于不同的领域,激发兴趣、保持兴趣。


“天赋少年发现课程”是以发现优势潜能方向和培养潜能为目的的课程。学校以项目班实践活动为主,如“虚拟天文观测活动”“思维训练定向越野”“趣味智能运动会”“探索植物四季”“科技悦读行动”“越做越好玩的科学”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接触前沿课题,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苦和魅力,提高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


“创想实验室潜能课程”是提升优势潜能发展水平的课程。天文、机器人、工程技术、科学思维等课程陆续与多家知名企业的创新实验室合作,进行专门领域课程开设与创新实验室建设、学生课题研究指导方面的合作。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课程”主要是指导有兴趣、志向和天赋的少年开展项目研究,完成科学研究课题的课程。学校与诸多高校合作,特聘教授、专家或研究员为导师,举办“科学名家讲座”、参观实验室,推进以学科微课程、“office hour”、假日创新课程等为载体的导师制计划。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实施策略


创想学习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鼓励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并赋予学生“学我所爱、爱我所学”的选择权,激发学生将兴趣转变为志趣,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断自我激励,培养创造能力。


1

弹性学程,发现儿童存在的潜能



“跨学段”选课。“跨学段”选课是基于问题导向而实施的,儿童的学习内容在不同学期和不同年级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弹性学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形成的,选课系统会提前向学有余力的儿童开放,提前选课、超前教育,实现跳级,进而提前毕业。


“跨学校”探究。学校不仅仅局限在校内,线上线下,也可争取广泛的校企合作,以及国际友好学校、友好城市的交流互访,学习场景相互融通,通过大、中、小学以及创新型企业联合培养、访学交流、问题研讨等方式,把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世界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为创想教育提供广阔空间。


“跨学科”实践。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研究、创造、鉴赏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学习力、问题解决力。微型课程体现学科专业取向,兼顾学生兴趣、能力发展;创新型课程紧跟时代步伐,以个性发展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创客活动等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提供有挑战的学习平台。


2

课堂有程,培养儿童独特的潜能



星河实验小学推出的星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努力体现学生兴趣、需要、话语、活动,尊重儿童学习的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其特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有好奇心。学生主体意识强,学习专注,善于倾听,习惯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真的是这样吗”, 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有思维量。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围绕问题阅读、思考、想象、表达。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创想,思维有一定挑战和质量。


有表达力。学生能自信、具体、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积极、有效参加讨论,在互动中不断刷新原有认知。


有方法值。学生不依赖已有的答案和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为解决问题探索不同路径,不仅在课堂中掌握知识,更习得方法。


有学习组。每堂课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点,开展1~2个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共同体学习规范有序,同时民主自由,富有实效。


有创新点。学生能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发现,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或新成果。


星式课堂让儿童经历自主自觉地学习,即学习基于自我的需要真正发生;让儿童自由自在地想象,思维有广度和厚度;有根有据地研究,能根据找到的资料开展针对性的学习与探究;有滋有味地分享,即乐于分享发现的成果,让知识与能力不断增长;一分为二地批判,即看到优势与不足,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拘一格地创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重要而极具活力的因子。


3

学习旅程,打开儿童多元的智能



星河实验小学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允许不同学生用不同时间学习不同内容,让孩子学会从问题出发、寻找支架,获得结构,用以下九个支架打开儿童多元的智能。


打开问题箱。项目启动前,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在困扰着你?”启发质疑,“你喜欢什么?”点燃热情,“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好奇,引领学生探索那些无法从搜索引擎中直接获取答案的问题,踏上真正的探究之旅。


设计项目单。制订计划,分解目标是探究学习的关键。要明确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寻找志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合作者;争取教师的资源和帮助;定期小组汇报和讨论,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启动任务包。项目任务的基本要求包括:需要儿童通过综合利用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巩固、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等认知策略提炼观点或给出解决方案。项目性任务包中提供:解决的关键问题、理解问题的资源供给、学习进程引导建议、思路拓展指引问题链、任务完成发布要点、提供帮助的教师,等等。


共建学习群。其一,学习内容的集群。精心选择结构化的核心知识,建立单元式的学习群落。如以核心概念为主题的线串式结构单元;以知识模块为单位的张网式结构单元;以思想方法为锚桩的复合式结构单元。其二,学习组织的集群。以共同体学习方式推动学习进程。以儿童学习为中心,以群组教学为主,通过整合多样资源,建立“开放多元、意义生成”的学习群,由学生、教师、家长等人构成的线上、线下整合的共同体。


搭建脚手架。提供“学习氛围”支架,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运用“已有经验”支架,促进学生自主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图示支架”,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程序;搭建“情境支架”,提问情境具有探究性、互动性、开放性,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迁移;提供“开放评价”支架,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自主思维。


供给工具箱。在“天才一小时”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工具箱,助力他们创造出多样化的成果,作业可以数字化呈现,如视频、模型;也可以是实体手工艺品;还可以是服务型项目,如文字报告,策划方案等利用社交平台展示创意,以此锻炼实践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建构实践道。“天才一小时”以普适化的五个步骤实施:根据兴趣确定项目,教师帮助评估,创建“问题解决墙”,贴上专属区域;提交项目建议书,给予指导;做研究,采用在线资源、动手操作、实地调查、咨询专家等;评价与反思,记录项目进展,反思过程和发现问题;展示作品,通过视频、演讲、绘画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形成大脑图。在“天才一小时”计划中,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研究成果的展现方式一般包括作品、文字报告和演讲三个部分。演讲中学生调用演讲稿、视频、图表等多种展现形式,全方位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顶思维帽。评价突破学科界限,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开放性地记录学生的成长和项目中的关键事件。六顶思维帽是一种具有建设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思维管理工具。这六顶思维帽,实际上就代表了全局分析、客观事实、感性直觉、乐观思考、保守行事、创新思维六种思维特质。


总之,“儿童创想家”成长课程核心在于让孩子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去深入学习、思考、研究、探索、创造。儿童创想课程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整体的、实践的、体验的、关联的特点,站在整体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视角进行的系统建构与创新实践,为学校在育人目标的关照下通过课程体系建构抵达价值实现提供了模式和路径,也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提供一点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