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佳,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研究人员刘青佩,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2025年是《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实现包容和公平的全民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以下简称《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目标提出的10周年。在过去一年,世界各国围绕教育2030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重点开展了多项行动,这些行动的特点凸显了一个主题,即“重构人本教育的未来”。人本教育既是教育2030目标的基本内涵要求,也是不断促使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中纠偏归正的实践哲学。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韩国仁川举办了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仁川宣言》。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教育2030目标即“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2015年11月,《可持续发展目标4-2030 年教育行动框架: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以下简称《教育2030行动框架》)正式发布,旨在推动《仁川宣言》的承诺转化为行动,促使各国从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制定战略规划,实现包容、公平、高质量的教育。当前,实现教育2030目标变得愈发紧迫,尤其是全球政治局势变化、地区冲突、公共卫生危机、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等,对《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既定路线带来不小挑战。为在2030年如期实现目标或最大限度接近预设目标,近年来,联合国高度关注各国目标落实进程。2022年9月,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各国做出了具体的国家承诺,以推动教育2030目标的实现。2024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发布《未来契约》,涵盖56项具体行动承诺,以更好地变革全球治理,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合作,增进青年和子孙后代福祉。目前,各国围绕资源调整、性别教育、幼小衔接、教育数字化、教师学生福祉、青少年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STEM教育等重要议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加速实现教育2030目标。这些行动旨在回归“人”的教育,将“人”作为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服务人的发展的基础教育生态。重构人本教育的未来,要求我们在纷杂变幻的世界中反思教育的人文性,摒弃教育的功利性,减少教育的焦虑性,促进教育的公平性,追求教育的发展性,在技术狂热时代坚守、回归、重视人的价值。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预计世界人口将在未来五六十年间持续增长,从2024年的82亿增长到21世纪80年代中期约103亿人的峰值。虽然教育投入增加使人口素质得到提升,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和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大量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国家迁移、性别比例失衡等。为应对人口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种方式确保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运用财政杠杆调配资源。例如:丹麦城市化进程明显,但其四分之一人口仍然在农村,为此,丹麦政府增大对农村青少年的额外拨款与补助,以改善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多米尼加共和国逐步增加教育预算以达到国际基准,并设定了每名儿童每年2500美元的最低经费。二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例如:为解决学龄人口结构性下降问题,俄罗斯莫斯科在《2030年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对学校校舍进行重建或翻修,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空间,并增强学校与周边社区的联结。三是优化学校布局。例如:韩国积极寻求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通过合并学校的方式减少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美国波士顿公立学校系统向州政府提议关闭部分现有学校,保留规模较大的学校,并在这些学校中增加招生人数。四是调整教师资源配置。例如:爱尔兰通过降低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每年小学生师比降低1个百分点,以改善资源分配。此外,各国还采取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去艰苦偏远地区工作以优化师资配置。在智利,能力强的教师如果愿意去条件差的学校工作,就能获得高额奖金。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人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国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进行教育改革,鼓励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面向未来、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一是采取“动态教学法”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各国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法,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开展基于游戏的学习或“玩中学”。例如:萨尔瓦多“我的新学校”计划中,国家课程更加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应该教什么。赞比亚的“教育增强计划”、突尼斯的多元教学方式等,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共同努力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难题。新加坡推出《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将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提出建设AI支持、资源丰富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加强社会情感技能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之一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教育提升人的福祉,而社会情感技能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不少国家都在探索加强社会情感技能教育,将其全方位融入学校课程教学。例如:一些非洲国家积极推广“IEA教学法”(即包容性、参与性与适应性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同理心和协作性,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一些国家还通过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助力校园欺凌防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辍学、改善学生社会行为等。三是围绕教育评估体系进行政策调整。例如:经合组织发布了《课程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报告,提出应推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更加全面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南非综合评估研究所通过校内评估、实践任务评估和口头评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学科能力的多样化机会。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学习进展滞后问题,不少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启动大规模“追赶计划”或“补救计划”。例如:美国的“加速学习”政策强调学生特定技能的培养,旨在弥补疫情导致的学习损失。法国实施“先锋学校”项目,包含大规模补救计划、预防性教学方法、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改革四个方面,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减少辍学率。为提升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各国采取了大量行动。例如:葡萄牙为使学生成绩高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推出了学业风险评估与支持计划,提出为面临学业危机的学生提供支持,通过实施“立即学习计划”(又称为“A+A计划”,Aprender mais Agora),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教育资源。韩国、阿联酋、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出台了多项倡议,旨在提升中小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将基础性学习作为变革教育的关键要素。各国在减少学生学习贫困问题上注重提升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关注和支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学生的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德国于2024年8月正式启动“起点机遇”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社会弱势儿童,拟为4000所学校的100万名学生提供资助。爱尔兰从2024年9月起,为初二学生提供课本、电子书以及其他课堂资源,减轻了许多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

长期以来,女孩在教育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不少国家的男孩教育也出现了危机,甚至呈现出基础教育段“男孩落后”的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4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变革世界中童年的未来》显示,全球近四分之一的15-19岁女孩面临失学,而男孩仅为十分之一。全球南方国家仍需在拨款资助、政策调整、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帮助解决“女孩失学”问题。例如: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GPE)批准了超过1.3亿美元的赠款,以支持埃塞俄比亚的女童教育系统转型计划。索马里兰制定了多项改善女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包括在学校中特别为女孩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确保学校中有足够的设施,如女孩单独的厕所,为中学毕业的女孩提供上大学的奖学金,为女教师提供网络支持等。与此同时,男孩也越来越多地面临辍学与学业落后的风险,尤其是在全球北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男孩落后”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发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男孩偏离教育的全球报告》显示,许多国家10岁男孩的阅读技能表现逊于女孩,并且留级和辍学率较高。2024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相关机构启动了“消除障碍:重视男孩教育而促进性别平等”项目,并在多个国家开展试点,旨在了解男孩在基础教育阶段留级、辍学、学业滞后的根本原因,以期在教育上改善“男孩落后”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4年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应对师资短缺 变革教师职业》中建议,应重视教育工作者的性别配比,尤其是男教师的招聘与留任,以改善“男孩落后”问题。丹麦针对男孩考试成绩“垫底”情况,强调要消除儿童的性别歧视和期望偏见,更新法律法规以支持有关性别反思的实践。

各国高度重视并完善幼小衔接教育,使幼儿园学生可以快速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如德国启动了“小学教育良好开端(StarS)”计划,通过创新性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助力学前儿童顺利过渡至小学阶段。很多国家都重视幼儿期课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英国发布了全新的《早期教育学习框架》,通过七大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内容为早期教育阶段学什么和怎么学提供了标准。新加坡幼儿培育署2025年将推出针对早期儿童教育者的“优质教学工具”(Quality Teaching Tools),该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早期教育阶段学生体验和教学质量。同时,各国还采取行动保证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习得必要能力,以此促进过渡与衔接。例如:印度尼西亚启动了一项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的计划(Transisi PAUD-SD),提出加强过渡阶段儿童社交能力、运动能力、识字和运算能力的培养。日本政府实施了“幼保小桥梁计划”,旨在确保儿童在初等教育开始前获得独立和互动学习的能力,以实现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良好过渡。

2022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的主题之一为“数字化转型与学习”,提出了“3C”数字化转型路径,即内容(content)、能力(capacity)与互联网联结(connectivity)。各国基础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愈发注重加强对数字化内容、硬件、能力素养的规范化建设,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朝着公平、规范、透明、善治的方向发展。一是提高师生教育数字化素养标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两份指南,概述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具体能力,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参考。美国“数字承诺”组织2024年发布了《人工智能素养:理解、评估和使用新兴技术的框架》,旨在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二是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伦理问题。近年来,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密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倡议,要求教育领域负责任、安全地使用新技术。例如:联合国大会于2024年3月通过了首个题为“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决议草案,旨在促进人工智能伦理的全球治理。同一时期,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成为全球首个全面监管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提出对高风险AI应用进行严格审查。英国教育部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指导文件,提出了教育领域使用AI工具的策略。法国发布的《2023-2027年教育数字化战略》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强调使用IT工具的安全性与生态责任。 三是防止数字化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滥用。例如:法国要求学生“渐进式”使用电子设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电子产品限制建议。荷兰、希腊等国在学校中实施智能手机禁令,防止电子产品在校园中滥用。瑞典在中小学校园倡导“纸质阅读”,非必要不使用电子产品与新技术,以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当前,基础教育师生福祉面临一系列挑战,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等问题亟待解决。各国对此高度重视,通过为师生减负、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等系列举措,增进师生福祉。例如: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区教育局制定了《2023-2027年战略计划》,该计划将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福祉作为三个重点关注领域之一。智利教育部也发布了《国家教师计划》,该计划将拓展教师福利作为主题之一,提出了“教育团队社会情感福祉培训和陪伴计划”。菲律宾教育部要求为公立小学教师减负,对教师的工作时长和超时工作补偿方式作了政策规定。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加强校园安全,各国在学生减负、心理健康、防止校园欺凌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与行动。例如:韩国推动高考改革,提出剔除高考中教学大纲外的“超高难度题”、不再引入高等数学内容等举措,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严重欺凌事件调查指南》进行修订,以便在全社会开展反校园欺凌活动。

《教育2030行动框架》将“到2030年,大幅增加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相关技能,包括技术性和职业性技能的青年和成年人数”作为具体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实践表明,在学生中学毕业后开启生涯规划指导为时已晚,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青少年生涯规划意识,并做好大中小学段生涯规划的衔接。各国通过开展生涯课程实践,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并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涯规划。例如:美国生涯技术教育协会发布的《中学阶段的生涯探索:让学生走上成功之路》报告指出,生涯和技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探索生涯和发展就业技能的能力。报告建议,为中学生提供的探索性生涯入门课程须具有灵活性,可以是针对所有16个职业集群(Career Cluster)的一年课程,也可以是针对某一广泛职业领域的学期课程;除了课堂、工作坊等场所,还可以用在线工具促进学生开展学术和生涯规划,如通过在线评估工具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技能、优势和兴趣并进行职业匹配。各国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个性化指导与多方合作,以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道路。例如:亚美尼亚在高中为学生提供为期15周、每周1小时的职业规划培训,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瑞典积极发挥家校社合作在学生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将家长作为重要资源,邀请他们参与职业指导,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为中学生搭建线上职业生涯指导与咨询平台,提供有关职业、大学、课程、奖学金等的详细信息,所有9-12年级的学生都可凭借个人信息登录该平台获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及相关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应对师资短缺 变革教师职业》指出,要实现2030年前普及中小学教育这一目标,全球需新增4400万名教师。世界各国通过教师补充、教师培训、教师留任等多项举措,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在数量上保障教师供给,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综合来看,美国、英国、日本、蒙古等国均采取了涨薪的方式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以招聘更加优秀的人才从教。法国提出将高校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时间从硕士二年级提前至本科三年级。此外,增加短缺学科教师供给以及保障教师多元化供给也是改革的重点。例如:美国发布了新的联邦战略计划,将STEM教学作为一大支柱,提出培养各年龄段学习者和建设各级教育的STEM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国采取吸引第二职业者进入教育行业的措施,增加教师队伍的多样性。二是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构建教师标准、优化教师培养方案等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东南亚各国正在通过新技术改进教师培训方式,如柬埔寨“新一代学校”改革推出的虚拟导师制、马来西亚的数字教育学习倡议(DELIMa)、印度尼西亚的“自由学习”(Merdeka Belajar)和“分享教师”(Guru Berbagi)项目等,为教师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此外,不少国家针对教师培训、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等,构建“教师素养”“教师胜任力”“教师教育标准”等评估指标,通过质量评估、标准引领、以评促建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STEM教育是实现教育2030目标的重要手段,各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STEM教育人才培养,以STEM课程建设助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等的发展,从而在由科技驱动的世界里,应对全球与区域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动STEM创新学校建设。例如:德国文教部提出引入“STEM友好学校”认证机制,着重考察申请学校在课程设置、校内外活动、就业指导、合作企业等方面的情况,提升学校在STEM教育上的投入和表现。韩国将STEM教育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通过打造一流STEM校园与STEM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STEM教育。二是开发STEM特色课程和项目。例如:新加坡科学中心为学生建立STEM科技探索营,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施跨学科学习,其课程内容涵盖医疗、金融、制造业、游戏等多个领域。同时,不少国家创新“STEM+”教育,以STEM教育为基础不断做加法。例如:加拿大的“E-STEM”教育,将STEM教育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美国等国家开展的“STEAM”教育,将STEM教育与艺术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相结合;新加坡推出“STEM教育+太空教育”等,不断实现STEM教育的创新发展。三是不断破除STEM教育中的社会文化刻板印象,促进女性参与STEM教育。例如:欧盟于2024年8月发布了关于STEM教育中性别差距的报告《聚焦不同教育层级中STEM教育的性别差距》,显示出对STEM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克拉办事处及其合作伙伴在加纳的部分地区开展“STEM诊所”活动,为女孩提供与女性科学家交流的机会。日本通过校企合作发起了“女孩遇到STEM学院”(Girls Meet STEM College)项目,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女孩提供接触STEM领域的机会。西班牙出台《女孩学习科学》报告,促进更多女性参与STEM教育。在国际组织的倡议与世界各国的推动下,女孩参与STEM教育正成为重构人本教育、实现教育2030目标的加速器。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