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滕珺:如何共创中外青少年交流新局面? | 《规划纲要》大家谈
最新动态
滕珺:如何共创中外青少年交流新局面? | 《规划纲要》大家谈
2025-02-1529


本文共3729字,阅读约需6.5分钟

图片


滕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坚持自主自信、胸怀天下,要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要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具体包括“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三大部分。其中,在“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中,《纲要》特别提出“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是对基础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全球素养、加强各国青少年民心相通提出的重要举措,这将为未来吸引全球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少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朋友圈”越来越大,平台越来越宽,活动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我国青少年在国际舞台上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自信积极的精神面貌。然而,面临新的国际形势,“只有在全球坐标中才能定义教育强国,只有在全球合作中才能建成教育强国,只有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对外工作大局中,才能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所以,未来中外青少年交流工作必须放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背景下整体思考和设计。




一、主动拓宽中外青少年交流对话的地域和广度 




传统的中外青少年交流对话往往局限在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交流,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近10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全球南方”合作的兴起,陆续出现了与中亚、中东欧、非洲等国家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如早在2016 年教育部就支持开展“吉尔吉斯斯坦中学生代表团来华夏令营”,2022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了“中国-中东欧青年创客国际论坛”,2023年和2024年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连续主办了“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和“中国-中东欧青年研修交流营”。

但从整体而言,中外青少年交流对话的地域范围还十分有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经贸网络和外交关系已经十分广泛。截至2024年,我国与五大洲的183个国家建交,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72.9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1.4%,连续12年居全球前三。

尽管青少年并不直接参与经贸和外交活动,但主动拓宽交流对话的地域广度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更从容地面对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人类不同文明既各自迥异,又有相通之处,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只有主动拓宽交流的地域广度,青少年才有机会真正接触丰富的世界,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更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生活,才能在与世界交流对话中做到知己知彼,积累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经验,促成有效的交流合作。同时,主动拓宽交流的地域广度,丰富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更有助于青少年建立高维的心智模式,形成稳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即看遍世界的丰富性而自主选择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如果只看到少数国家或地区的样态,心中难免不比高下,即便比较,也会因为坐标参照过于单一,反而看不清自己和对方。因此,我们要丰富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使其开阔视野、扩展思维,认识到“异”与“同”都是世界本质性的共在,多元包容与民族认同方能并行不悖,家国天下方能浑然一体。

除了拓宽青少年走出去的地域范围外,我们还要主动拓宽国际友人来华交流的地域范围。中国幅员辽阔,文化丰富多样,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地带,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延伸区域,东南沿海及云贵地区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古乃至现代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窗口。这些区域在地理上相互连接,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密切交流互动,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而大部分来华交流的国际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西安、南京等历史名城,有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城市如开封、洛阳、大同、荆州等,交流访问的国际青少年较少。因此,仍需主动拓宽吸引国际青少年来华交流访问的地域范围,让他们形成对中国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真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对中国建立起高维认知和情感联结。




二、积极搭建中外青少年承担责任的全球平台




传统的青少年国际交流以双边为主,然而随着人口跨国流动的日益频繁,各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博弈日益深化,许多环境、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问题仅凭一国之力难以解决,需要多国在全球平台上进行协商。过去几年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推动青年对话,如2018年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2018年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小学生来华夏令营”,2019 年以来全国青年联合会连续主办的“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202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多次共同主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尽管我们越来越重视通过多边平台推动青年对话,但我们可利用的平台还十分有限。联合国历来注重为青少年搭建交流平台,且议题广泛,涉及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青少年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主动担当、系统思考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承担起大国青少年应有的责任。

国际社会上还有许多区域性的多边组织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些组织专注于推动一个区域或一个主题的发展,如海洋生物保护、消除贫困、帮助弱势群体等。青少年可以参与其中很多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主动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也自主发起和搭建了很多全球性平台,除了前文提及的平台,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全球南方”合作的兴起,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在非洲、东南亚、拉美地区都开展了丰富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发展活动,还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全球性平台,为中外青少年主动承担全球责任创造了机会。我们自主搭建的平台是让中外青少年亲身体验、深度理解“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最好的场所,有助于引导中外青少年一起思考并探索未来世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国际社会常用的“援助”话语体系不同,中国长期以来使用的词语是“交流”“合作”,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关于世界发展的自我哲学。




三、系统提升中外青少年合作共创的质量水平




传统的中外青少年国际交流合作尽管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参与规模、活动领域、社会协同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在参与主体上,让更多数量和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传统的国际交流合作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不仅需要经济投入,还需要家长、学校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正确理解交流合作的价值,因此这类活动往往局限于城市地区,局限于少数具有丰厚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家庭。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并有所获益,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机制。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中外青少年交流合作的成本,做到常规性在线交流与周期性在地体验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引导社会认识到青少年国际交流合作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青少年成长的必需品,进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尤其要引导社会公益组织投入其中,帮助更多处境不利的青少年也有机会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其次,在活动领域上,增加在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的交流合作。传统的中外青少年交流往往集中于人文交流,如大家所熟知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艺术展演、体育赛事、遗产保护等活动,还有各式各样的友好校访问、寒暑假期间的营地活动等,这促进了中外青少年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但对于现代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经济、科技、环境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并不多。尽管当下有不少青少年能参与的科技领域的国际活动,但整体以赛事为主,我们应当鼓励中外青少年从小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全球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合作,共同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的福祉。

最后,在组织机构上,发挥社会各个部门的力量。中外青少年国际交流活动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实施主体,同时借助部分市场力量,社会的很多部门实际上并未参与其中,如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这也是前文提到的参与规模、活动领域受限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机构、各部门的力量,“建立中外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政府引领、民间主导、多方配合”,就能让中外青少年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当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运行规则、经济发展逻辑以及未来生活愿景,才能走出“走马观花式”游学、“浮光掠影式”对话的浅表交流,跳出“为展示而展示”“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思维局限,真正聚焦于“事”,将交流转化为行动。

总之,主动拓宽中外青少年交流对话的地域广度,积极搭建中外青少年承担责任的全球平台,系统提升中外青少年合作共创的质量水平,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外青少年之间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在高质量的交流合作中切实体会“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将合作发展的观念、胸怀天下的意识内化于心,为未来承担大国责任、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一图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新闻联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教育部负责人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 未来十年教育领域如何发展?专家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解码纲要>

①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②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

③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


<纲要解读>

《规划纲要》大家谈① | 顾明远:落实《规划纲要》要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规划纲要》大家谈② | 杨银付: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纲要之“纲”

《规划纲要》大家谈③ | 陈如平:关于基础教育,《规划纲要》都说了什么?

《规划纲要》大家谈④ | 杨玉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规划纲要》大家谈⑤ | 杨银付:发挥学术组织优势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规划纲要》大家谈⑥ | 牛楠森: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
《规划纲要》大家谈⑦ | 莫景祺 王艳芳: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努力打造高质量中小学教材
《规划纲要》大家谈⑧ | 李建民:让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规划纲要》大家谈⑨ | 田晓伟 李同同:“跳出教育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

<评论文章>

△ 一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 二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 三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四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聚焦“六大特质”全面落实教育强国战略任务
△ 五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建设教育强国
△ 六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 七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纲要实施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